紫砂壶的整体形状由不同的块面构成,这些面共同组成了整个壶的外形。紫砂壶线条在制作过程中既是连接各个点的媒介,同时也是构建整体壶面的基础,起到一个承点启面的作用,从一个点逐渐延伸成线,再通过线的扩充形成面。
在制壶的过程中,线条被制作者俗称为“线脚”,紫砂壶线条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线条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在圆形和方形之间产生各种变化和变异,剖面方、圆、凸、凹皆有。制作者通常使用特制的工具(如牛角、铁、木、竹制成的线尺和线梗)来处理和塑造线条,以确保其挺括而清晰。
紫砂壶的口、肩、腹、盖、流、把和底,由于轮廓各异,断面或圆、或方、或方中寓圆、或圆中寓方,要在整体造型上和谐统一,就得恰当运用各种线条,使各部位造型要素融治。
线条在实体三维空间的各平面中,阴阳凹凸、强弱起伏、光影变化,能丰富层次感、体积感,改变韵律和节奏,使造型更加丰满完美。
紫砂壶线条多为水平方向,起过渡、缓冲、掩盖接缝的作用,大类为两种:在口、沿、底、足应用线条,如底线、口线盖板线等,可增强坯体粘接处的应力,提高窑烧成品率,主要起加固作用,同时也起一定装饰作用,称“结构线”;在壶肩、壶腰应用线条,如云肩线、腹线等,主要起装饰作用,称“装饰线”。
紫砂壶上常见的“线条装饰”主要有:
1.剑脊棱线
一般施用在面与面的相交处的紫砂壶线条,别称“剑棱线”、“剑脊线”,两面对称斜仄,中间隆起,状似剑背之棱脊。
剑脊棱线(范晓丽 菱花壶)
2.芝麻梗线
一般施用在壶流、壶把上的一类紫砂壶线条,由两凸面组合构成的弧形凹线,形似芝麻梗。
芝麻梗线(高湘君 四方竹鼎壶)
3.堆迭线
紫砂壶线条中线上加线或多线组合。
堆迭线(汤先武 隐瓢壶)
4.灯草线
曲率较小的细圆线,以状如灯草而得名,布局多呈弯曲状。此种紫砂壶线条施用在口沿部称“翻口线”,施用在底足部称“底线”。也可单独或成组施用在壶体、肩、腹,以增加应力、减少烧成时的变形,并起装饰、过渡等作用。
灯草线(强旭 如意提梁壶)
5.云水线
凹形曲线,有云水、花瓣、菱纹等,流畅,整体贯通,使造型生动活泼,更加灵巧,这类紫砂壶线条一般施用在盖、肩或腹、足等。“如意仿鼓”壶的如意云纹、“鱼化龙”壶的云水纹等皆属此线。
云水纹(张列平 鱼化龙壶)
6.云肩线
薄而轻巧、匀净、清晰的紫砂壶线条,能增强装饰性,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一般施用在壶颈、壶口的下沿等转折部位和肩部,在口到肩的过渡上起转折作用。凹凸线、皮带线用于肩部装饰时也称云肩线,分别以粗细、厚薄和宽窄达到不同艺术效果。
云肩线(许文军 笑樱壶)
7.竹纹线
一般施用在壶腹的紫砂壶线条,别称“竹状浑线”,似竹筒状,有时和其他线一起混合使用,增强壶的节奏感。
竹纹线(曲峰 扁竹壶)
8.鲫鱼背线
紫砂壶上顶端为圆形的弧线,形似鲫鱼背,有双线和单线区别,一般施用在流、把平面上,也可用于腰、口边沿。
鲫鱼背线(叶永君 两只黄鹂壶)
9.子母线
别称“母子线”、“文武线”、“天压地线”、“圆凹线”。双线组合(一粗一细搭配),位于壶盖的称“子线”,位于壶口的称“母线”。当足线、腰线、肩线使用时,要求凸面有劲,断面呈半圆形,有一张一弛的感觉。此类紫砂壶线条多施用于口盖组合和口沿,一般要求上粗下细,上大下小,所谓“天压地”,使制品造型更加安定厚重。
子母线(惠祥云 仿古壶)
10.筋囊线
又称“筋纹线”,一般是垂直线条,深浅自如,似蒜瓣纹,可将壶体勒成若干等分,随着壶钮、壶盖和壶身的肩、肚、腹、底的高低起伏而变化。
筋囊线(许兵 宝菱壶)
11.皮带线
清晰、爽朗、扁而宽的条状,硬中带软,一般施用在壶身中部及口部、足部。
皮带线(陈岩 青衣居士壶)
12.板上线
别称“金线项圈”、“翻线”,该紫砂壶线条一般施用在盖板上口边,装饰平面,起转折作用,手法简捷,注重厚薄比例。
板上线(范洪泉 虚扁壶)
13.板下线
别称“盖板线”,圆线称“圆盖板线”,方线称“方盖板线”,此种紫砂壶线条既是装饰线,也是结构线,一般施用在盖板下口边、壶盖与壶口吻合部位的盖底。
板下线(王君伟 扁玉壶)
14.抽角线
别称“抽折线”,可藏锋匿角,使造型含蓄稳重,有“直抽角”和“斜抽角”之别,这种紫砂壶线条一般施用于方器的面与面交接处。
抽角线(厉上清 抽角玉壶)
15.隐角线
别称“匿角线”、“耦角线”、“阴径线”,向内凹入,呈圆弧过渡,有大小两种,此种紫砂壶线条一般施用在方器纵横线交接的四角。
隐角线(许兵 随方壶)
16.侧角线
此类紫砂壶线条别称“侧折线”,一般施用在方器的面与面交接处。
侧角线(童健 高八方壶)
总体而言,这些紫砂壶线条各有其用法,它们不仅仅是连接各个点的工具,更是赋予壶型清晰、挺括和富有变化的元素。通过专用工具的巧妙运用,制作者能够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线条,由此丰富了紫砂壶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