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编纂《宜兴紫砂珍赏》时,顾景舟以近乎虔诚的姿态,精选了七件邵氏遗珍进行品评鉴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亨掇只壶高逾六寸,壶身浑厚如璞玉,造型以球体堆叠,线条简练却气度恢弘,凝聚邵大亨毕生技艺,被尊为“光器之祖”、“壶中之王”,市场估值早已过亿。
2018年秋拍,顾景舟的两把暮年精品以1725万成交价,见证着永恒的艺术传奇。
在中国紫砂艺术史上,陈鸣远创作的南瓜壶堪称文人紫砂的巅峰之作。这位清代康熙年间的紫砂巨匠,以其独特的文人视角与鬼斧神工的技艺,打造出四件各具风韵的南瓜壶珍品,在紫砂艺术长河中...
这件吉安制坯、子冶铭刻山水的石瓢,为目前已知唯一刻画山水的子冶石瓢,堪称文人紫砂的集大成之作。
在二十世纪紫砂史上,顾景舟与三位书画大家联袂创作的三把井栏壶,堪称现当代紫砂艺术的巅峰之作。
如果说曼生壶是文人紫砂壶的一座巅峰,那么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玉成窑”紫砂,可称文人壶的第二波浪潮。
收藏是一个逐渐精进的过程,需要有选择地放弃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更加注重选择优质的作品进行收藏。
顾景舟,被誉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其代表壶型也不在少数。今天,我们来聊聊顾景舟大师的“景舟八式”,这八款壶式乃是顾景舟紫砂壶作品经典中的经典,无一不在拍卖场上大放异彩。
在流传下来的邵大亨真迹中,若要列举出最经典的三件,当属掇只壶、龙头八卦一捆竹壶和鱼化龙壶。
老艺人裴石民曾二次为古代传器制作配件,配件与主体搭配相当和谐,宛若一气呵成,至今仍为众人称道。
时大彬、陈鸣远、顾景舟三人,技艺全面,光货、花器、筋纹器样样精通,故而也曾有筋纹器佳作传世。
1955年,杨谷方(曾任武南县政府秘书、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向顾景舟订制紫砂壶,顾景舟第二次创作“大石瓢壶”。
在柳州博物馆,收藏有一把明代时大彬菊花形紫砂壶。谁能想到,小小一把壶,看似平平无奇,竟是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被新闻界称为国际三大奖项之一,含金量非常高,100多年来盛誉不衰,得到了各国各界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宜兴紫砂作品也曾代表中国参展,亮相于国际舞台。百年...
紫砂曲壶是1988年初,由汪寅仙大师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共同合作设计的。其创作,突破了紫砂壶艺的传统规律,是现代陶艺在紫砂陶艺中的体现和尝试。
汪寅仙大师的花器水平,放眼整个紫砂界,都是名列前茅的。她善于抓住生活中自然物体的形象以及神韵,以写实的手法刻划于紫砂器物之上,作品惟妙惟肖,极富生气和活力。
据后人简要统计,时大彬的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可见精贵之至。
陈国良收藏的紫砂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既包括精美的茗壶,也有象真小品、把玩件、文房器具等各式杂件,有些来自于他个人的创作,有些则是历朝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跨界合作在紫砂壶的制作中是常有的事,紫砂大师陈国良便和众多文人有过合作,或是文人参与设计,或是文人在壶上书画装饰,强强联合创作出的紫砂壶,件件堪称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