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是紫砂壶制作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涌现了众多杰出的紫砂工匠,其中名气最大且技艺最高的当属时大彬、徐友泉和陈仲美三人。
陈鸣远制作东陵瓜壶,实际上是他极度仰慕召平、陶渊明、苏东坡等历史贤明,欣赏他们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气节。
1967年,周良骏请上海著名画师钱瘦铁刻了一枚镌有篆书“裴石民年七十六制”字样的长方形印章,赠予裴石民。此方印章,裴石民颇为喜爱,在晚年时期创作的精品上多钤此印。
历代紫砂艺人在作品之中使用的传统纹饰相当繁多,其中包括回纹、云纹、卷草纹、如意纹等。本文将着重介绍回纹这一基本几何纹样。
根据历代学者的潜心研究,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由造型、胎质、制作工艺、款识与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会有很大的差距。
紫砂花货,又称“塑器”、“仿真器”、“自然形”等,是紫砂艺术中的一枝奇葩,主要特点是肖形状物,其形状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器物,分别为植物、动物、器物。
“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紫砂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配盖虽难,但也有人愿意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就曾多次为古壶配盖,让数件传世茗壶在他的手下重获新生。
在国家文物局2023年5月颁布的《1911年后已故陶瓷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中,有三位紫砂艺人被列入代表作一律不准出境者,他们就是范大生、俞国良、蒋燕亭。
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类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认定相当严苛,数年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项目当选的也仅有四位。
1992年12月,一把“特大万寿东坡提梁壶”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问世。这把巨壶高达116cm,壶身直径82cm,堪称“壶中之王”,乃是著名花器大师范洪泉制作。
这些珍贵的测绘手稿,记录了顾景舟一生的智慧与血汗,承载着他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是后人研习顾派壶艺的重要参考资料,为紫砂壶的世代传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为紫砂界的泰斗级人物,顾景舟不仅精通抟壶,还深谙测绘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创造性地记录下数套精准的尺寸标准。
好的紫砂陶的款识是十分讲究的,如同书画作品的题款、钤印,讲究布局得当、呼应、和谐一样,它涉及到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壶外功夫。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陶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它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段。
本文列举了11位明清、民国时期著名紫砂艺人常用的印章款识,希望能为壶友们更好地鉴别他们的紫砂作品真伪提供帮助。
汪寅仙是紫砂界著名的花器大师,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裴石民、朱可心等老艺人,又得顾景舟指导,熟知紫砂泥性,擅长调配泥色,并将抽象与自然相结合,突出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作品观赏...
蒋蓉,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中唯一的女性,也是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以制作造型源于大自然、包含生活气息的花器见长。其下传弟子有顾道荣、范永良、高建芳、蒋小军、储亦斌...
由陈曼生设计,杨氏兄妹等成型,再由陈曼生及其诸友题字刻铭的茶壶,后世称之为“曼生壶”。曼生壶造型新颖独特,制作精湛,配有精当的书画装饰,创造了独特而又成熟的全新的紫砂壶的艺术...
吴群祥乃当代著名优秀陶艺家,1972进入紫砂工艺厂,为人勤恳好学,深得顾景舟大师赏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并不刻意模仿,而是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把紫砂陶艺当作一种文化理念来研究...
徐汉棠对紫砂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创造的不计其数的艺术精品,还在于他培养出众多紫砂技术人才,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