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1915年一1996年),原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
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顾景舟一生制作的紫砂壶数量不是很多,他有时好几年才做一批壶,而且个个要求质量上乘,不满意的都要毁掉。即使到了晚年,顾景舟仍然坚持做壶,时有精品产出。
1.集玉壶
该壶式由高海庚于1978年设计,整体造型得新石器时期玉琮的神韵,并集合玉器其他元素变化创新而成。
集玉壶身筒饱满圆润,腰部装饰凹凸有致的平行环线,参互变化,形成连贯动感节奏。壶流方中带圆,根部浮雕夔龙纹,鋬上端平直,装饰玉牌造型,风格古朴,方便端持。半圆形的鱼钮,似鱼跃出水面,钮上加饰圈环,口线及盖面的贴片若水波涟漪,鱼跃鸢飞,灵动得体。壶体结构紧凑严密,于严谨中寓流动,于端庄中富生气。
顾景舟的集玉壶系在周桂珍的壶坯上修改完成,仅一只。
2.供春壶
相传供春壶乃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所创。根据顾景舟的研究,此类供春壶式乃清道光年间黄玉麟与吴大澂根据文献记载的“供春树瘿壶”式样构思、合作而成,取“供春”之名,亦有春天万物复苏,以之为纪之意。
顾景舟式供春,胎体较薄,工艺严谨,胎色黄褐,器身布纹,纹理缭绕,形似斑驳的老树瘿,以光滑的瓜蒂形为盖,大弧度的鋬手富有张力。壶整体造型朴质纯真,壶身轻巧,端握舒适。
1983年,顾景舟携妻到上海医治痼疾,曾寄居上海淮海中学。忙碌之余制作了三把鹧鸪提梁壶和三把供春壶,除供春壶和鹧鸪提梁壶各一把上交工厂作为生产任务之外,其余慨赠予友情帮助的朋友,顾景舟的人品艺格由此可见。
3.磉扁壶
磉石,即柱础,地基上面安放柱子的石礅,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宋李诫“营造法式”第三卷记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磉石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
磉扁壶为顾景舟晚期作品,身筒模仿鼓型磉石造型,肩周径略宽于底部,身筒略呈斜直状向底部收敛,故在视觉上凸显了壶肩的张力。颈、流均为直式,力道十足。盖的造型别具一格,在平盖的基础上略微向上凸起,使整个壶的重心略微上移,增加了造型的均衡感,同时,盖微微凸起使得整个壶有一种充气感,饱满有气度。
磉扁壶整体呈现硬朗质朴的特征,仅做一件,可见是顾景舟精雕细琢的大雅之作。
4.三足乳鼎壶
三足乳鼎壶是顾景舟晚年代表作之一。顾景舟在借鉴吸收曼生匏瓜壶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将曼生匏瓜壶的平底改成三足鼎式,中心上移,精神得以提振。
该壶形似瓜,壶身呈上窄下宽的圆腹状,一弯短流,曲柄流畅,底部贴置三枚钉足,呈鼎立状。全壶光素圆润,简洁大方,灵动有神,典雅含蓄。
5.提梁磐壶
提梁磐壶为1988年韩美林设计,顾景舟制作。壶上部造型若振翅的飞鸟,提梁和的子从后部飞出,形似鸟的飞羽,流部转折圆润,浑厚有力,形似鸟嘴。壶身形似磐石,丰厚扁圆,稳定了上半部飞扬的劲势,在动与静之间充分体现了物体的空间平衡关系。
壶身宽厚,为书画提供了空间,上刻辛弃疾《西江月》“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篆书铭文,字体古雅,娴熟流畅,诠释了作品的另一番意境。
6.双圈壶
双圈壶创作于顾景舟晚年时期。1992年,顾景舟制作双圈壶,由刘海粟书画,顾景舟亲自镌刻,一面题字“夙慧 壬申中秋 刘海粟九十七岁”;另一面,刘海粟绘老梅一枝,题“眉寿 刘海粟 年九十七”,下刻“海粟不朽”阴文篆书章。“夙慧”,慧,即梵语的“般若”,是一种智慧或洞识。此壶道尽了两位艺人求真理于艺术的心路历程,是两位艺术大师的唱和之作。
1993年10月21日,78岁高龄的顾景舟随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代表团访问台湾。踏上宝岛土地的顾景舟受到了无数壶迷的热情追捧,为期十天的展览参观人流络绎不绝,双圈壶是顾景舟带去台湾展览的作品之一。该壶胎体细腻,光素直筒身,三弯流捏塑精确,出水流畅不流涓滴,耳鋬宽大,浅足,嵌盖与肩齐平,桥形钮上装饰可以活动的两个绳纹环圈,增加了壶的灵动感,整体造型凝重质朴,大气端庄。
7.虚扁壶
第一款高虚扁壶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因壶体容量偏小,约380 毫升,为了使得茶叶泡制过程中能够顺利翻滚,顾景舟在传统虚扁壶的基础上加大了身筒高度,盖边与壶口用直边过渡,圈足也呈直线状,老味十足。
第二款高虚扁壶创作于1993年,是为宜兴紫砂陶赴台精品展所制,较第一款内收了下腹,使得身筒更具张力,更具灵动性。同时,增加了盖边线和口线,圈足也增加了底线,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