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1801年),他应科举中拔贡,善古文辞,与从弟陈云伯文才俱佳,人称“二陈”。之后,陈曼生曾任溧阳知县、淮安同知、南河海防同知等官职。
陈曼生画像
陈曼生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紫砂壶艺设计家,精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工隶书,追求金石味;嗜茗饮,酷爱紫砂壶艺,因此家中藏有许多紫砂名器。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陈曼生到宜兴紧邻溧阳县做地方官,当时诗文名流糜集。他和钱菽美、汪小迁等过从甚密,又有郭频迦、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颇为不俗的幕客文友。
曼生十八式之唐井栏壶
由于客观的条件,使原本就对紫砂壶艺兴趣浓厚的陈曼生如鱼得水,他结识了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曼生为之题其居曰‘阿曼陀室’,并画十八壶式与之”,杨氏用于壶底的印章也出自曼生之手。
从此,开始了他们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之半瓦当壶
陈曼生以自身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取诸自然现象、生物形态、实用器物、古器文玩等,精心设计了十八种壶式,造型有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衲、合欢、春胜、古春、饮虹、瓜形、葫芦、天鸡、合斗、圆珠、乳鼎、镜瓦、棋奁、方壶,称之为“曼生十八式”。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曼生壶款式甚多,所谓“十八式”就像武林中“十八般武艺”,象征技艺的成熟和至善尽美。
曼生十八式之石瓢提梁壶
陈曼生同许多文人雅士一样,崇尚质朴简练的艺术风格。他设计的紫砂茗壶,力求在简中做文章。参与设计的茗壶多以几何型为主,并有较大的可供刻画装饰的面,每把壶上都有题识,铭文简约隽永,文切意远,耐人寻味。
曼生十八式之竹节壶
壶上这些壶铭由曼生本人或幕僚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査梅史等人撰铭奏刀。曼生壶的合作制壶人则为杨彭年兄妹及邵二泉、吴月亭、蒋万泉等人,但以杨彭年成型最多。此种制铭名士和制壶名工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
曼生十八式之匏瓜壶
曼生壶的主要特点是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壶腹上还镌刻山水花鸟,使清雅素净的紫砂茗壶平添几分诗情画意,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从而使紫砂茗壶超越出单纯茶具的浅层意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曼生壶是紫砂技艺与翰墨结缘的精品,从它问世以后一直备受鉴赏家们所钟爱,特别是书画家爱之如珍宝。“字依壶传,壶随字贵”,使曼生壶身价百倍,迄今仍为收藏家千金难求的珍品。
“阿曼陀室”印款
曼生壶的壶底多钤有阳文篆书“阿曼陀室”方印,少数作品用自名书斋“桑连理馆”印,壶把梢铃“彭年”两字椭圆小印。曼生壶所刻铭文,位置多在壶肩与壶身,文字多与茶事相关,意趣隽永。
鉴别曼生壶的要点:壶形是否脱俗,诗、书、画、印是否充满文人雅趣。
曼生十八式之汉瓦壶
曼生壶在当时的制作数量可能较多,流传至今的也会不少。邓秋枚编著的《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刊有一壶身镌“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犀泉清玩”,这样曼生监制的茗壶不会少于 4614 件。香港收藏家罗桂祥所藏曼生壶编号是4114号。
陈曼生任溧阳县令仅三年,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能否造出如此数量的茗壶来,不由得会令人产生疑窦,怀疑这是古董商在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