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悟禅,修身养性,禅之理与茶之道一脉相通,塑就了“茶禅一味”的多重境界,也赋予了紫砂艺术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紫砂陶刻界,能使茶禅完美交融于一体的,厉上清先生应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禅居》
1979年,厉上清出生于山东五莲,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他在父亲和奶奶的抚养下长大。由于家境贫寒,厉上清上学交学费都十分困难。对画画如痴如醉的他,从小就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1993年,年仅15岁的厉上清背井离乡,到河北省的一家美术学校学习。
《禅居》
3年的专业学习,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开始,求知若渴的少年并不满足于此,于1996年只身来到陶都宜兴,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禅居》
在这里,厉上清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纸上挥毫泼墨与在陶上运腕操刀,是大有不同的。纵使勤勉刻苦,往日所学亦厚,终是未到火候,他不满意自己的技艺,却不知如何精进,在自我摸索的道路上,陷入了迷茫与困境。
《小井栏壶》
佛谓缘分,俱是造化。踌躇不前的厉上清,被国大师鲍志强先生发现,他决定收下这个在逆境中依然孜孜求学的执着学子。千里马终遇伯乐,厉上清成为鲍志强大师的入室弟子,是当时鲍大师16位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从此,他跟随恩师之左右,并供职于恩师的艺术馆中。
《小井栏壶》
鲍志强大师以学养丰厚,自创“乱刀刻法”而久负盛名。从简单的单刀、双刀技法,再到“乱刀刻法”及理论知识,鲍大师循序渐进,悉心予以传授,并亲自进行监督。厉上清虚心参悟,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领悟了“运笔即运心”的陶刻要领。
《一粒珠》
他抛开过去所形成的惯性技法,开始注重意境的营造。在继承鲍大师技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陶刻风格,从初始的秀气纤巧,到后来的高古冷逸,陶刻技艺得以全面,境界得以升华。
《一粒珠》
破茧后的厉上清,在中国紫砂装饰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这块璞玉逐渐展露光芒,引业界瞩目,被誉为“紫砂陶刻中极具潜力的优质股”。
《一粒珠》
多年来,厉上清风格清奇、独树一帜的作品,在多个大赛中斩获殊荣,被诸多艺术媒体收录或连载,被国内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深受海内外藏家喜爱。
《抱朴》
厉上清对“乱刀刻法”探得骊珠,其陶刻以线为主,以刻为本,“一刀”铺底,“乱刀”点染,在山水和花鸟上着力尤深。“无法有法、有法无法、法外有法”,似有轨迹可寻,却无规矩可觅,刮、削、点、剔数法并用,浓淡枯湿尽显笔墨之意,难度颇高,极富艺术表现力。
《抱朴》
在其刀下,每件作品都会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呈以“圆、稳、匀、正”的艺术效果,既有豪放雄浑的阳刚大气之美,又具飘逸含蓄的柔婉幽远之韵。这些作品的成功源于他深厚的学习积累,也源于他自身的才情、修养、阅历及感悟。
《金砂玉带》
从籍籍无名到业界宠儿,置身于浮世喧嚣,厉上清始终衣着简朴,淡然豁达,心如明镜,与世无争。他铭记恩师的教诲,恪守内心的净土,以禅为宗,精心创作,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金砂玉带》
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是你能以己之所得为善于人,有大能力的,最好为善于天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禅味与哲思,领悟到清新高逸的灵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