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紫砂壶的发展和兴盛时期。从明代正德年起,以供春为代表的紫砂壶艺人的出现,标志着紫砂壶艺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供春像
明代万历年间,紫砂名工辈出,各怀绝技,特别是明万历年间名艺人时大彬的出现,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
时大彬画像
作为砂壶三大壶式的筋纹型、自然型、几何型,在这时也已全面奠定,并均有上佳作品问世,使紫砂壶积淀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文人气息。
因此可以说,万历年间是紫砂壶艺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紫砂壶的造型较多地吸取铜锡器皿造型和明式家具的特点,筋纹器造型较多,受铜镜外形及铜器影响非常明显,明式家具简洁凝重的风格对紫砂陶艺的影响也是随处可见。
据活跃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雅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至明末,宜兴制作的紫砂器以供春、时大彬、陈用卿三人制作的为主流。
陈用卿制 弦纹金钱如意壶
有史可考的第一把紫砂壶是海棠形提梁大壶(坊间俗称“吴经提梁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吴经提梁壶于1966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御用监太监吴经墓出土,器身作球形,腹下部微敛,短颈,平底,弯流,呈赤褐色,壶把为提梁式,壶嘴与壶身连接处饰有海棠花瓣,乃手工捏制且用木模镶接成型。它是迄今为止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几何形体光货造型紫砂壶。
吴经提梁壶
整体来讲,明代紫砂壶的特征是造型浑厚,比例协调,泥质颗粒较粗,就形态上而言,明代紫砂器式样变化多端,壶型大小、方圆已呈百花齐放之态。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趋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