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顾景舟为什么能成为“紫砂泰斗”?

  • 日期:2023-07-0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在这一波一波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秉承传统精髓和努力自我开拓的顾最舟,逐步奠定了他在紫砂界“精神领袖”的地位,为“顾派”体系的最终确立寻找到了最佳突破时机。
顾景舟对建国后宜兴紫砂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十分关心紫砂厂的发展和宜兴紫砂业的兴盛。70年代末期,参加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时,顾最舟同原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刘培金一见面,就直截了当地提出:“我们紫砂厂生产的产品你要想法给卖出去,并且卖个好的价格。“此后,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很快在香港选择了几家客商,通过每年一度的展览会,辅以书籍、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体,以香港为前沿阵地向全世界推广宜兴紫砂壶。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砂壶集 》《壶谱》《壶锦》等书就是这些活动中的推广专辑,顾景舟还亲自撰文并参与编辑指导。顾景舟的热情参与,促使宜兴紫砂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热潮,迅速而广泛地向外拓展。

顾最舟曾先后三次到访香港这个重要的紫砂贸易中转地。首次是 1981年,与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的朱伯胤等人赴港参加第六界亚洲艺术节;第二次是1985年,与汪寅仙等参加锦锋公司的紫砂精品展,展览期间,顾最舟一行还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和“敏求精舍”私人俱乐部;第三次是 1989年,还是应锦锋公司邀请访问香港,参加贸易冶谈会。1992年初,顾景舟与徐秀紫、李昌鸿合作完成《宜兴紫砂珍赏》,由三联书店(香港)公开出版。这本书资料详尽、图片清晰,文字解析权威科学,是紫砂鉴藏的重要典籍。书中的大量资料和图片被后来的各类书籍广为引用,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是紫砂类参考书目中的翘楚。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和台湾的紫砂贸易中转地,香港的贸易业务把大量的宜兴紫砂精品带人了宝岛台湾。随着两岸政策立场的逐渐宽松和民间交流的日益加深,1993年10月21日,78岁高龄的顾景舟随“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代表团访问台湾。踏上宝岛土地的顾最舟受到了无数壶迷的热情簇拥,为期十天的展览中参观人流络绎不绝,进一步推动了台湾岛内的紫砂收藏热。面对大家如此高涨的热情,顾最舟感慨道:“以八旬高龄能遂心愿,在台湾宝岛亲身体会到朋友对我紫砂及本人之厚爱,我要说,感谢!感谢!再感谢!”

顾景舟的台湾之行,更是将宜兴紫砂文化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商度。10月29 日下午2时,顾景舟假台北中泰宾馆九龙厅作专场学术演讲,听众从南到北,遍布台湾各地。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演之中,顾最舟滔滔不绝,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探求了紫砂艺术的真谛,引发了在场所有听众的共鸣。这是顾景舟对紫砂事业心潮涌动的一次真情流露,也是他内心寻求知音艺友的一次彻底释放。
在台湾期间,顾景舟还专门造访了素有“台湾景德镇”美誉的台北县莺歌镇(现新北市莺歌区 ),参观了当地陶瓷制造业,和制陶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并在一些作品上题词刻字,以资相互勉励。
通过香港和台湾的实地访问,顾景舟在不同的场合宣扬了紫砂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让无数的崇拜者对紫砂的本源和实质有了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对顾景舟作品的喜爱更是几近疯狂。

在宜兴紫砂海外业务量空前扩展的同时,顾景舟的艺术地位也得到了世人前所未有的肯定。顾景舟现今被尊为“紫砂泰斗”,“这一尊称并非由他本人自封,更非预谋策划刻意造就,而是20 世纪 80 年代先由香港、台湾收藏界表述后逐渐受到公认,直至顾景舟逝世后才瓜熟蒂落,功成名就的他很自然地被业内人士推崇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1986年,潘持平在为香港英泰公司紫砂展览撰写作者简介时,首次使用了“壶艺泰斗”、〝一代宗师〞的称谓介绍顾景舟。以后,这两个词又被大家精炼为 “紫砂泰斗”一词,最终成为大家对顾最舟做事为人和技艺的代称。
从大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来看,顾景舟之所以能取得“开宗立派”的巨大成就,除了他超高的个人天赋和后天的不懈努力外,也与新中国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更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经济形势紧密相联。改草开放的春风不仅为宜兴紫砂引来了罗桂祥这样的伯乐,也很快得到了以锦锋、双鱼等香港专业贸易客商的青睐,更为后来海峽两岸交流后大批台湾客户的需求做足人员和物质上的准备。
在这一波一波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秉承传统精髓和努力自我开拓的顾最舟,逐步奠定了他在紫砂界“精神领袖”的地位,为“顾派”体系的最终确立寻找到了最佳突破时机。可以这样说,顾景舟的一生是在和紫砂的对话与思考中不断地前行:
艺术无止境,我现在做到快 80岁了,我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紫砂的艺术生命怎么样向前发展,因为器业造型有他的时代性。
一个人不能井底看天,需要研究,研究就是学习,要研究陶艺,研究紫砂历史,研究紫砂历代名人名作的风格,又要看到现代紫砂作品的风貌,更要重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我历來反对照抄照搬,一个人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艺术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不懂历史、不尊重別人,又不学习的人,只能是井底之蛙。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