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11月1日,港商罗桂祥先生访问宜兴,向紫砂工艺厂提出订购高档产品的意向。“当场签订了订购高档紫砂工艺壶的订单,计二十三个品种,约五百六十五件套,金额约五万元”。这其中顾景舟的壶有三个品种,九十件作品。由于制壶的严格、认真,以区价格因素,最后顾景舟实际交付的数量大大低于订单的意向约定。
对于此次订制任务,罗桂祥要求“一是所制茗壶必须写上作者的签名印章(当时不让署名,只署‘中国宜兴’或工号):二是成品由其助手叶荣枝先生把关验收,不合格者要淘汰;三是凡是他订制的作品由他包销,不得多做,不得转卖他人。他还指定整个生产技术由顾景舟先生监制”。
为了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广宜兴紫砂,罗桂祥从宜兴回到香港后,分别于1981年、1984年、1988年在香港举办三次紫砂展览。罗桂祥先生访问宜兴洽购紫砂,不仅预示着生机蓬勃的紫砂春天即将到来,也标志着顾景舟艺术生命第三阶段正式拉开序幕。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后来被宜兴人称为香港“四大贸易公司”的双鱼瓷艺公司、海洋贸易公司、英泰贸易公司和锦锋贸易公司陆续成立并开展业务,先后在香港多次举办专场贸易洽谈会,为紫砂的海外销售推波助澜。
特别是锦锋贸易公司,虽然进人宜兴紫砂的销售渠道比较晚,但后来者居上,生意风生水起明效大验。女经理赵小蝶还被大家称为“紫砂皇后”,这不仅是对赵小蝶个人的美誉,更是宜兴紫砂艺术地位提升的一个生动写照。当然,火爆的紫砂外贸业务也给锦锋公司和赵小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后来曾有这样一个生动的形容:她是乘着公共汽车来,最后是开着奔驰出宜兴的。
为了能够完成罗桂祥先生提出的由紫砂厂组织人员、按照容户提供的样品定向复制历史名作,然后在香港向全球公开展示的任务,紫砂厂专门开办特种工艺美术班(简称特艺班)。
特艺班在厂里挑选了十位中年的技术人才和十位青年的技术苗子,由顾景舟亲自操持,从1981年12月9日开始,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剖析供样的成型技术难点,演绎示范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前后总共讲了二十课,这就是业内著名的“紫砂二十讲”。
潘持平认真记录了全部课程笔记,并经过了顾最舟的校审,日前保存有其中的十八讲内容。特艺班在顾景舟的带领之下,“陆续创作了矮僧帽壶、汉铎壶、圆钟壶、矮井栏壶、乳鼎壶、供春树瘿壶等”。 通过这次类似“集训”的系统培训,不仅为学员们的砂艺水平跃上新台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新中国整个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留下了光辉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