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祥云
民间紫砂艺术大师
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
紫砂界的“藏泥翁”
明末清初,制壶大家惠孟臣所制紫砂壶不仅风靡广东、福建等地,更蜚声海外,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颇深。时光流转,自明代发迹的惠家将紫砂技艺代代相传,到惠祥云这一辈,已是第十五代了。
《瑞竹》
惠祥云1968年出生于宜兴,幼年时家里较为清贫,父亲为了补贴家用,供孩子上学,白天干完农活,晚上便做紫砂壶,拿到集市上去卖。他和哥哥经常趁父亲做壶时在旁观摩,父亲带他结识了“富贵土”,也成为了他制壶生涯中的启蒙之师。
从懂事到初中毕业,惠祥云一直看父亲做壶,听父亲讲壶。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他在十岁时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把紫砂壶,是世代家传的朱泥三弯嘴梨型壶。
《瑞竹》
简单重复的工艺,日复一日打磨,对于一位孩子来说,难免会产生疲乏。日久之后,父亲发现他做壶逐渐敷衍,便对他说:做壶就是做人,从你做的壶上就能看出做壶人的人品。
“天道无亲,常佑善人”,这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也成为了惠祥云及其兄弟姐妹的座右铭。年幼的他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好好学习紫砂,不能让家传几百年的紫砂工艺在自己这一代中断,不能让“与人为善、埋头苦干”的惠家家风在他手里失色。
《竹节》
在惠祥云1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了,他便到邻近的紫砂大师何道洪家中学习制壶。在学艺的五年里,惠祥云从磨泥开始,到打泥条,再到设计造型、打身桶、贴花、烧窑,反复磨练,光打泥条就花了一年时间。
对此,他毫不觉得枯燥,他深知做壶好比盖房子,打泥条就是打地基,没有这些地基做基础,对一把壶的理解就不会深,也不会做出好的紫砂作品来。正是这些年的磨砺,使他打下了扎实的根底,壶艺一步步精进,走向成熟。
《竹节》
对于惠祥云来说,做壶从来没有速成,而是生活的积累,需要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积淀。秉持着这种匠心,他现在每做一把壶,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思考成熟了,才动手做。从构思造型、设计花色、选用泥料到为壶命名,不仅要符合时代特征,还要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
《灵芝供春》
因此,他制作的壶,不仅受到藏家认可,更在大赛上屡获殊荣,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每一件都可圈可点,被藏友们亲切地称之为“民间紫砂大师”。金庸为其题词“惠祥云紫砂宝器”,启功大师亲自书写“祥云壶艺,敢攀高峰”,可见他在壶友心中的地位。
《灵芝供春》
不仅如此,惠祥云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大力收集优质矿源,拥有众多上乘的紫砂老泥料,亦有“藏泥翁”之美誉。其所制壶无论是选料、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出类拔萃,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全手高风亮节》
其作品《高风亮节》,以竹入壶,线条流畅灵动,壶腹皮带线蜿蜒流转,嘴、把、钮塑以竹节之形,浑若一体。整壶虚实相结,营造出一股优雅端庄的韵律感。配以老紫泥的沉稳浓郁,古味深厚,清雅非常,达以君子高风亮节之意。
《全手高风亮节》
身负传承重任的惠祥云,花费多年收集资料,研究孟臣壶之精髓,他将这些技艺逐渐思考消化,融汇于自己的壶艺中,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祥云朱泥壶》就此诞生。
《祥云朱泥壶》
延续惠氏朱泥壶的韵味,惠祥云所制朱泥壶款式多样,制式精美,家藏老朱泥明润雅致,手感极佳,泡养数日包浆立现,成为壶友竞相收藏的实用利器。
《祥云朱泥壶》
自惠祥云制作第一把紫砂壶至今,已过了四十余年,为人谦逊、认真严谨的他,始终不忘父亲与何道洪大师的教诲,用心做好每一把壶,在传承与创新中达以平衡。
*图文均为淘壶人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