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淘壶人物丨史一鸣·匠心传承、实力新秀

  • 日期:2021-02-0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史一鸣,1990年生于宜兴制壶世家,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父亲史江威曾拜顾氏门下王鸿君(顾景舟弟子)为师,并精炼紫砂泥……

  实力新秀  

史一鸣,1990年生于宜兴制壶世家,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父亲史江威曾拜顾氏门下王鸿君(顾景舟弟子)为师,并精炼紫砂泥,积累了几十年的制壶经验和泥料,史一鸣从小耳濡目染,制壶所用泥料均为家藏、独家调配老泥。

在进入大学之前史一鸣老师就开始跟随父亲史江威认真钻研顾派壶艺风格。其撰写的《文化素养与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在宜兴市2016-2017年度优秀学术论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18年拜入实力派马璟辉先生门下,在师傅的带领下技艺日趋精湛,加之个人独到的艺术眼光和见解,其作品皆精工细作,并以顾氏功力的光素器见长。

  拾零顾派壶艺  

因为父亲是顾派一脉的缘故,史一鸣老师对“顾派”二字或有别样的理解,那不仅仅是紫砂界工艺水平的灯塔,更是紫砂人要用终身学习的“壶品”与“人品”。

说起一代宗师顾景舟,史一鸣老师几乎能够把顾老一生的传奇故事倒背如流。尤其佩服顾老“摔洋桶壶”的典故。佩服顾老年轻时就已有古典风范文人气息。史一鸣老师说“拾零顾老壶艺,已足够我终身受用。”

与史一鸣老师聊起制壶,问道:您为何选择了传统器型?史老师回答道:“传统器型光素器为紫砂器中的主流,见功底,兼具美观实用的特性,品茗收藏俱佳,另一方面紫砂需要传承,有了传承才能更好的创新,慕古也是作者对于传承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尔后又继续说道:“我所作的壶型中有传统器型,也有原创作品,做传统器型是为了传承与学习,原创则是加入自己的想法去创新。”

三十而立的年纪,史一鸣老师已经珍惜制壶的每一天,努力实践,多学理论,重点大学毕业的他有良好的的艺术设计、美学鉴赏的素养,在继承顾派风格的道路上他慢慢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

  摹古心造  

说起想法、创新,刚好借机向史老师咨询了其全手工抟制的《纳(捺)瓢》,此壶与传统石瓢的很大不同是此壶为“一捺底”,流把钮皆为扁状。说起此壶史老师分享了他的制壶心得:此壶是师父马璟辉老师创制的。摹古此壶是感其较传统石瓢多了些“纳”字韵味。

此壶依然保持石瓢壶式,富有三角意味,流把钮却制成扁状,壶身也略扁。但底蕴十足,无形之中构成了多个三角韵味的几何造型,使其更有扛鼎之力。底部一捺底处理,全器融会贯通。

通体观之,此捺瓢壶处处透露出浑圆之意,线条干净有力,壶稳重而不失轻盈。一个“纳”字,将“容”、“忍”尽收,寓意更是深刻。

《扁樱》壶则是史一鸣老师摹古顾景舟“扁樱”之作。壶扁而气韵足。壶面圆润微鼓,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呈现出精准的圆弧形;壶盖压盖和壶口严密结合,弧度整齐;壶体端庄古朴,线条优美流畅。

壶嘴二弯流,曲线优美大方,出水流畅;壶柄为环形耳,耳行向上飞扬,壶底有一圆盘拖底,增添了整个壶的稳重之感;而壶钮则灵气十足,如滴水而止。整壶深邃优雅,古朴安宁。

通观此壶,由钮至底如欣赏美妙音律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

“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足见梨式壶在茶人心中的地位。史一鸣老师采用原矿朱泥制成《倒梨》壶,色泽亮丽。整器清秀挺立,如小家碧玉,惹人喜爱。

小小的宝珠钮挺立在壶盖之上,精巧可爱;口沿线隐约可见因朱泥收缩比大而留下的痕迹。壶腹盈润饱满,晶润可人;壶底略见收敛,加底稳重。弯流优雅胥出,略微上抬,缓慢过渡之后挺峭而出,气势挺立,壶嘴柔美。圈把随身,像“O”型字母,饱满而富有灵韵。

《茄趣》壶是紫砂经典造型之一,在史一鸣师的演绎下展现出别样风采,壶身饱满丰盈,壶肩平稳过渡,截盖与壶口吻合严密,整体性突出;盖上做瓜蒂钮,灵动秀美;短弯流与耳形把前后相应,展现俊秀之美。

整体看来,此壶宛如一颗熟透的茄子,鲜嫩饱满,给人以丰收的乐趣。

史一鸣老师每件作品造型都力求简练,乾净利落,平实挺括,线条流畅,务去繁缛、庞杂、奢华、炫富。他用他敏锐的设计感,结合紫砂的质感与色泽,营造一种带有现代审美元素的新型紫砂艺术。正如他所言: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与时俱进有亲切感的紫砂壶。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