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祥云
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
紫砂界的“藏泥翁”
被藏家称为“民间紫砂大师”
惠祥云,男,1968年出生于宜兴制陶世家,为明代制壶大家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自幼随父亲学习制壶,后得多位紫砂名家指点,根底扎实、工艺突出,被藏家称为“民间紫砂大师”,其作品不论是选料、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可圈可点,精美绝伦,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从九十年代起,因担心紫砂矿源滥采,开始大力收集优质矿源,当时被业内人戏称“藏泥翁”。
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
在宜兴,姓惠的家族只有一家,其祖上可追溯到明代的制壶名家惠孟臣。惠祥云出身在制陶世家,为惠孟臣的第十五代传人。从小,惠祥云一直看父亲做壶,听父亲讲壶,按照父亲的要求做壶。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十岁的时候,他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壶,是世代家传的朱泥三弯嘴的梨型壶。简单重复的工艺,对小时候的惠祥云而言有些无趣,父亲发现了他的思想动向,对他说,做壶就是做人,从你做的壶上就能看出做壶人的人品。
《石瓢》
这句话,从此深深烙印在惠祥云的心中,他下定决心:不能让家传几百年的紫砂工艺在自己这一代人手里中断,不能让“与人为善、埋头苦干”的惠家家风在他手里失色。惠祥云这些年花费精力最多的,就是不断收集资料,研究孟臣壶的选料、做工、装饰和落款等。他把孟臣壶的风格特征写成笔记,珍藏在自己的收藏夹里,并把这些技艺,逐步思考消化,融汇在自己的壶艺中,以达到在继承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变化的目的。
《全手高风亮节》
惠祥云16岁开始正式学习制壶。惠祥云回忆起这段岁月:学艺时,光打泥条就要学一年。从磨泥开始,到打泥条,再到设计造型、打身桶、贴花、烧窑,技术一样不拉的学,反复地练,使他的做壶技艺一步步走向了成熟。
《全手竹报平安》
21岁的时候,他交出了他的毕业作品:一把“德钟壶”。德钟壶最早出自清代名家邵大亨之手。这把壶最难做的是壶的肩膀,做平了烧出来就凹下去了,成功率不高;做高了,就露骨了,不好看。惠祥云做这把壶的时候,光泥条就打了8000下,壶的肩膀做了两天,修改了三次,最后做出的壶,既有民国老艺人王寅春德钟壶的味道,也有清代名家邵大亨德钟壶的味道。
《福寿供春》
“民间紫砂大师”
惠祥云在多年的做壶实践过程中,日益精进,他虽没有大师技术职称,但作品绝对达到了大师级水平,每一件不论是选料、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可圈可点,精美绝伦,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被藏家成为“民国紫砂大师”。2000年,作品《松鼠葡萄椿》在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金奖;2004年,捐赠作品《井栏壶》被无锡市博物馆长久收藏;2005年,作品《玉韵》在2005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6年,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名家”。
《莲心》
作为紫砂名人之后,惠祥云始终对紫砂抱有敬畏之心。敬,是崇尚祖辈的技艺和名声;畏,是担心自己这辈人不能担当起传承孟臣壶艺的重担。惠祥云编辑出版了《阳羡惠氏宗谱》一套五本,清晰了族人辈分脉络,积累了宝贵的史料;收藏了明代、清代到民国十多把“孟臣款”朱泥梨型壶。做壶数十载,惠祥云不仅是做壶,身为孟臣后人,他也为紫砂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松竹梅》
“藏泥翁”
惠祥云在紫砂圈有“藏泥翁”之称,这也是一则趣事,九十年代起,惠祥云担心紫砂矿源滥采,收集了许多优质矿源。虽然紫砂矿源实际上采之不尽,但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惠祥云对紫砂行业发展的关注。惠祥云的紫砂壶用的都是上好的泥料,用料十分讲究。像这把《西施壶》,骨肉亭匀,简练大方,采原矿老朱泥抟制而成,泥料上乘,色泽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极好,壶身表层分布周身密布粗犷颗粒,形成十分特殊的风格:红润又具砂感,质朴拙雅,美冠群伦。
惠祥云的作品中,很多把紫砂壶都采原矿朱泥抟制而成,朱泥烧制的要求较高,成品率也比较低,烧制出的紫砂壶色泽艳丽夺目,十分有特色,喜爱的藏家们千万不要错过!
《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