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紫砂壶名家力荐丨储亦斌 · 大器近道

  • 编辑/作者:q
  • 日期:2019-05-2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储亦斌,1966年生于陶都宜兴陶瓷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紫砂艺术文化,2016年高工,中青代实力派人物。1982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学习制壶……

大器近道·储亦斌

储亦斌,1966年生于陶都宜兴陶瓷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紫砂艺术文化,2016年高工,中青代实力派人物。1982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学习制壶,得到老师言传身教,为其日后制壶工艺打下了扎实基础,后又得到花器大师蒋蓉的指导,在花器的制作工艺得其传承,制作手法有了更大的提高。


作为青年花器名家的储亦斌是低调而谦虚的,他有一双灵巧的手,在他的手下,熊猫、松桩、荷花、莲藕、蛙鸣……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能活灵活现地以紫砂的形态再生。

储亦斌对艺术的喜爱是来自于骨子里的喜爱。他从小学习书法,痴迷古典文学,对于地理、历史等知识都有涉猎,在玉器、古董、字画方面也略通一二。“做壶的工夫在壶外”储亦斌始终记得他的师父吕尧臣所提的经典概念。储亦斌认为所谓的“壶外”就是紫砂壶制作工艺之外,包括书画、读书、个人修养、社会层次,还包括紫砂壶之外的各种传统工艺美术,比如木雕、玉器、青铜。一个匠人做的紫砂和一个文人做的,就会完全不同。

储亦斌·牛盖莲子

受师傅吕尧臣影响,储亦斌的光器有着相当的火候。他摩古法、施新意制作的“牛盖莲子”壶线条流畅,壶身饱满,简练而独具意蕴,圆润而极富张力,给传统的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把紫砂艺术研究到最深最透,储亦斌对于各种门类的艺术更加执著地去深入了解、研究参透。明万历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等历代制壶大家,哪位藏友手里有好东西,他就会去看、去揣摩。光器、花器、方器……储亦斌在紫砂的天地里游刃有余地徜徉,每一种器型他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突破常规的创新。

储亦斌·荷塘月色

最让储亦斌痴迷的还属花器。从陈鸣远到蒋蓉,他对大师们的花器作品都研究到了烂熟于心。对于陈鸣远,因为年代久远,储亦斌只能通过作品进行神交。蒋蓉倒是实实在在地指导过储亦斌的制壶技艺,虽然为数不多,但对于储亦斌的创作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

储亦斌·岁寒三友

对于大师们的作品多看多临摹多研究,对于大自然的东西也同样要多看多临摹多研究。喜爱制作仿生作品的储亦斌不放过任何可以采风的机会,只要一有时机,他就会钻进竹林里或是蹲在荷塘边,一笔一画地记录。晚上,则是他最佳的创作时机,万籁俱寂,白天的记录清晰地印在脑海里,再慢慢地从指尖流出来……

储亦斌·岁寒三友

储亦斌说:“ 花器的制作难度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制作时间长,工艺繁复,而且有的花器,比如《丰衣足食》,要求成品要具有特别丰富的色泽,这就需要作者对于泥料,泥料的颜色,原始颜色与烧成之后的颜色区别,都要了如指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就是勤恳、踏实,有钻研精神,认认真真做好每一把壶。”

储亦斌·丰衣足食

储亦斌的作品以花器为主,注重自然生态之美,神、气、型的表现,在国内外陶瓷评比中多次获奖,并被《紫玉金砂》《天地方圆》《壶谱》《中国紫砂报》《大公报》等国内外大型书刊、报刊、杂志刊登,其作品“龙头一捆竹”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艺术家精品作品,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紫砂精品证书颁发。

储亦斌·熊猫壶

储亦斌有一种执着的精神,虽然明知花器的制作难度较大,他也一直坚持不懈。源于自己的喜欢,更是源于一份职责。他认为,仿生花器因为制作时间长、功夫 细,基本没有人愿意去做,长此以往,这种技艺的传承会越来越困难,有可能到最后会直接流失。而他自己对于花器的喜爱让他感到一种责无旁贷的传承义务。

储亦斌·熊猫壶

紫玉无言,金砂有声,一把紫砂壶里,追溯今日昔时,倒映冷暖流年。岁月静好,人间喜乐,轻杯慢盏,壶中清欢。大多文人雅士都沉醉于紫砂独特的艺术世界里。“大器近道,壶里乾坤”,只有懂紫砂,爱紫砂的人才能将紫砂艺术传承创新。

文章 | 网络

排版 | 一壶

摄影 | 文蔚

美工 | 文蔚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