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陈鸣远紫砂艺术及鉴定

  • 日期:2014-01-0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陈鸣远,名远,字鸣远,号寉村,亦号壶隐,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人,相传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艺人陈子畦。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是紫砂史上技艺最为全面而精熟的大师。他无穷的创造力为紫砂工艺开拓了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其成就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陈鸣远四足方壶

  紫砂陶始于北宋,经明代供春(也作龚春)和时大彬等名匠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具有一整套完整技术的成熟工艺。其中,时大彬对紫砂工艺的发展及紫砂壶的艺术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明清更替,纷乱的战争结束了,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复苏,紫砂工艺也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便是陈鸣远,陈鸣远是龚春、时大彬之后最有成就的紫砂大师。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影响巨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徐喈凤修《宜兴邑志》时,便将尚在壮年的陈鸣远破例录入。称:“鸣远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士衡、沈士良间,而款识书法独雅健,有晋唐风格。”
  陈鸣远,名远,字鸣远,号寉村,亦号壶隐,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人,相传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艺人陈子畦。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是紫砂史上技艺最为全面而精熟的大师。他无穷的创造力为紫砂工艺开拓了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其成就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壶形设计上,陈鸣远跳出明代几何器形和筋纹器形的局限,模拟自然形态塑成壶身。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蔬菜水果、鸟兽鱼虫,无不可以入壶。其造型源于自然,加以取舍并适当夸张,作品生动活泼,富于美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对生活的再创造,开创后代“花货”先河。传世作品有天鸡壶、南瓜壶、松段壶、蚕桑壶、包袱壶、束柴三友壶、梅干壶、瓜果壶等,均是赏心悦目之作,被博物馆及私人爱好者视为珍宝,精心收藏。
  第二,陈鸣远扩大了紫砂陶的艺术品类。除壶、杯、瓶、盒以外,他还设计制作了许多文房雅玩,如笔筒、笔架、笋形水盂、鼎、爵、歇蝉摆件等,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文房用具,又可供艺术欣赏。清人张燕昌写到:“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如梅根、笔架之类。”此外,陈鸣远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独特的质地和颜色,创作了藕、荸荠、蘑菇、胡桃、花生、板栗、菱角、扁豆等仿真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深得人们的喜爱。
  第三,陈鸣远与文人的密切交往与合作,给紫砂作品带来幽雅的文化内涵。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妍)交尤厚。”文中涉及的张氏(柯)、汪柯庭、曹氏(廉让)、马氏(思赞)及杨中允等人,都是载入史籍的文人学士,有的工诗文,有的善绘画,有的擅书法。他们将陈鸣远邀请至家中,制作茗壶,切磋陶艺。这些文人直接参与壶形的设计、壶款的选择或拟订,甚至亲笔书写壶款,如曹廉让书款的天鸡壶(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这种作品必然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陈鸣远本是极有天赋之人,在文人学士之间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文化艺术素养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这充分体现在陈鸣远的壶款内容、刻款书法及款与壶的配合上。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南瓜壶,款曰:“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引用西汉初年秦东陵侯召平弃官为民,种瓜长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淡泊高远的心志。壶形自然生动,款式内容紧切壶形,寓意深刻,刻款书法亦很精妙。如此紫砂壶,已从民间的日用品,变成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张燕昌在王汐山家看到陈鸣远的一把紫砂壶,其底铭日:“吸甘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读后感慨地说:"鸣远吐属亦不俗,岂隐于壶者与?"(张燕昌《阳羡陶说》)

陈鸣远 南瓜壶


  正是陈鸣远将紫砂艺术带入大雅之堂,而后来备受推崇的曼生壶,则是紫砂艺人与文人合作的又一典范。
  陈鸣远还是紫砂器刻画款到钤印款转换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不仅用刻画方式署名,同时并用印章,刻画款主要用在紫砂器腹部和底部,印章则用于壶盖内和壶底等处。此后,紫砂艺人普遍开始在紫砂器上钤印以代替难度较大的刻画款。
  陈鸣远的作品历代均为世人所重,仿制求利者层出不穷,无论数量还是品种,其仿制品都是历史上最多的,其作品真伪的鉴别便成为令收藏家和紫砂爱好者头痛的一件事。
  紫砂器鉴别的路径
  因为紫砂陶制作历史较短,出土器物极少,原料单一,造成紫砂器的鉴别与瓷器、青铜器等相比有一定难度,即使业内行家也常有失误。那么,如何辨伪呢?从基本原理上讲,首先,要多看真品,多接触,多比较,增加感性认识。“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不识真,无以识假。其次,要学习紫砂历史,掌握历史上各时期紫砂制作工艺、泥料的变化、烧成技术的发展、式样的创新、著名作家的技术风格、印款模式。比如,我们知道,紫砂壶通向壶嘴的出水孔在民国以前一直是独孔,此后才出现了多眼网孔,而向壶内凸起的半球形网孔则是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传来的。假如遇到一把壶,其印章为陈鸣远,而出水孔呈网眼状,则不必分辨印章真伪,仅凭出水孔形状可断此壶之伪。再如,提壁壶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首创,如果出现一把号称明代或清代的提壁壶,则不看便知是假。总之,紫砂知识掌握得越多,对鉴别的帮助越大。第三,要了解常见的作伪方法。

陈鸣远 蚕宝壶


  对陈鸣远款紫砂作品的鉴定
  陈鸣远紫砂作品的真伪鉴别,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款式内容:前面已谈过,陈鸣远与当时的文人学士过从甚密,已具备相当文化素养,境界远非一般匠人可比。目前所见陈鸣远作品的款识,要么切壶切茶,儒雅含蓄,如前文谈到的南瓜壶款;要么简洁朴素,如1990年福建漳浦县一座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墓葬中出土的朱泥壶,款日:“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按:丙午,当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二、刻款书法:陈鸣远刻款书法历代评价颇高,“雅健”而“有晋唐风格”,从南瓜壶款及瓜果壶款已可略知大概。
  三、印章:印章也是鉴别紫砂器真伪的重要依据。然而,印章的复制并不难,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董商用火漆在老壶上拓下印记,待硬化后,再印盖在仿制品上,印记完全一样,只是稍小些。而现代利用电脑技术仿制的印章,则完全可以乱真。此外,后人用前人真印章的情况也存在,某著名工匠故去后,他的印章传给子孙或弟子,后代受利益诱惑,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作品上使用,或者有偿供别人使用。如清代杨彭年的“阿曼陀室”印和“彭年”印、近代程寿珍的“冰心道人”印,都是如此。所以,印章作为依据之一,还必须结合其他因素做综合分析。
  四、颜色:年代久远的紫砂器,因手泽摩揩,茶叶亮润,发出黯然之光,或具有自然的茶垢和污迹。而赝品为了追求“旧”的效果,有的用颜料、油类涂抹,有的将新壶表面处理后浸在浓茶甚至人工配制色汁中,使新壶快速上色,充作老壶。这类赝品,只要仔细观察,都不难识破。
  五、署名格式:紫砂器制作者的署名多为“某某某”、“某某某制”,在紫砂器上刻图画或刻款的刻工多署“某某某刻”。陈鸣远款后署名常见“鸣远”、“陈远”、“鸣远仿”等。
  不是所有赝品都没有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赝品都没有价值。在20世纪初的上海,一些古董商人重金招聘宜兴制壶高手,不惜成本,不计时间,仿制或“创造”古代名壶。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等名家都是当时古董商的座上宾。这批作品制作精美,与原作比较,在工艺上也许还有超过的地方。若不谈历史价值,其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应当肯定的。就是现在某些博物馆收藏的名家名壶,或者已被社会公认的原作真品中,是否就有当时精美的仿制品,亦是值得考察的。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