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矿料的种类
紫砂矿料质性优良,种类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矿点和开采状况的变化及原料选用等因素的调整,紫砂矿料的品种在不断得到丰富,矿料的分类也在发生着潜在的变动。
紫砂矿体属粉砂质沉积岩,具有多种成层状构造。在矿物的沉积过程中,同一泥层中总是含铁量高、颗粒粗的矿物先沉积下来,砂粒状的比片状的更容易沉积。因此,同一泥层上部的紫砂矿料含铁量相对较低、其颗粒组成也相对较细。同一泥层下部的紫砂矿料颗粒组成相对略粗,含铁量也相对高一些。故同种紫砂矿料中有质性老、嫩等的差别。
紫砂矿料以前主要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大类,团泥没有作为紫砂矿料的单独分类,仅有少量品种被应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的“老泥”,就是指出产于宝山矿区的团泥。另外,有少量类似绿泥的被作为绿泥类应用,类似紫泥的被作为紫泥类应用,其余大多数团泥品种一般被作为甲泥类混用。
随着机械化的深井采掘和大规模的露天开采,紫砂矿料品种开始大量出现,团泥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绿泥和紫泥都是以比较单一的直观颜色命名,尽管矿料表面可能受贴层影响,但团泥是由两种紫砂矿料融合共生而成,这与绿泥、紫泥等矿料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团泥矿料的外观特征及烧成后的胎质效果和绿泥、紫泥类矿料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团泥现在被单独分类,作为紫砂矿料的第四大类。
紫砂矿料的名称,通常是由采掘人员根据采掘过程中比较直观的现象命名。有的是以矿料产出时直观的颜色命名,如天青泥、绿泥、青灰紫泥等;有的是以矿料的自然存在状态或采掘时状况而命名,如团泥、降坡泥等;有的是以在泥层中的深浅状况或矿区地名来命名,如底槽青、南山紫泥等;还有部分是以矿料烧成后的呈色命名,如红泥、朱泥等。
各类紫砂矿料的定义范围很广,以前对紫砂矿料品种的区分比较笼统,并不太细分。除特殊的品种外,对一些泥层薄、数量少的紫砂矿料基本不单独开采,通常是与甲泥类混用,或是挑选出来作混合料使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紫砂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紫砂矿料才逐渐得到细分,四大类矿料,细分之下,品种极多。
以下将对各种矿料的泥层状况、外观特征、质性等以及经不同形式烧成后的色泽效果,以图文分别进行展示与说明。因矿料在矿层中的含水率等因素,会与拍摄的矿料有一定颜色差异。
紫泥类
紫泥属泥质粉砂岩,目前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矿区,一般产于甲泥矿层的中、上部位,质地比较均匀,以多种夹层的形式存在。矿层呈“薄层状”、“透镜状”等形态,泥层厚度一般在数十厘米到1米左右,有的仅数厘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
紫泥古时也称“青泥”,是制作各种紫砂器最主要的原料,也是历史作品中最常见的泥料品种。紫泥原料可塑性好,泥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小,具有优良的工艺性能。紫泥矿料的种类很多,根据开采矿区及矿层的区别,具有多种不同的外观特征及烧成效果。
底槽青
底槽青是紫泥类中比较纯正的品种,含矿量较少。因开采时通常处于紫泥泥层底部位置,故称底槽青。
根据泥层深浅,底槽青有老、嫩之分。矿料越老白色云母碎片含量相对越多,青绿色的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会随之越小,越少。矿料越老,沙性越重,成型时也越酥。相对的耐火度也越高,收缩率也越小。根据开采矿区、泥层的区别,底槽青矿料的外观质地及烧成后的胎质色泽效果等也不尽相同。
四号矿井底槽清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上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3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砂质细密油润,色泽纯正、沉稳。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片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青绿色豆斑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4.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微梨皮状,质地坚结,砂质细密光润,色泽纯正、沉稳。
矿料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略呈粗砂状。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3.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梨皮状,颗粒质感较好,砂质温润,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五号矿井底槽青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通常较大的豆斑状边缘会带有较小的前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3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粗梨皮状,表面颗粒密布凸起,色泽效果十分丰富。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片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青绿色豆斑状,表面有锈片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梨皮状,砂质温润细腻,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矿料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略呈粗砂状。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表面略显干涩,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也相对较多,外观色泽纯度略差。
台西矿区底槽青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90〜123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微梨皮状,砂质细密均匀,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矿料外观呈浅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淡青绿色豆斑状,表面有锈色。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坚结细密,呈细梨皮状,但外观色调略显单一。经一定的高温呈微暗青绿色调。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呈粗砂状。熟泥可塑性较差,成型时易酥开、断裂,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200〜1240℃左右,收缩率为4%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杂质相对略多,表面比较干涩,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也较多,外观色泽纯度略差。
五号矿井底槽紫泥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与底槽青不同的是矿料上除了有青绿色的豆斑状外,还带有一些浅绿色的条纹花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颗粒质感较强,肌理粗而不糙,暗透光泽。经一定的高温呈紫黑色调。
四号矿井白麻子紫泥
在矿层中偶然出现,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的白色麻点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200〜124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褐紫红色调,胎质纯正温润,表面黄白色的砂点颗粒丰富而自然,色泽浑朴古雅。
四号矿井紫泥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斑纹状及紫黑色的条纹花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中颗粒隐现,色泽纯正明润,外观效果十分丰富。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少量淡青绿色的斑点状及暗红色的斑纹状。因矿料采出时暗红色的斑纹状比较鲜艳醒目,故也被采矿人员形象地称为“红血丝”紫泥。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4.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中颗粒隐现,色泽纯正明润。经一定高温呈茄紫色调。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青绿色的豆斑、花斑状。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3.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颗粒质感较强,肌理粗而不糙,色泽温润。经一定的高温呈微暗青绿色调。
台西矿区紫泥(中层)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矿料外观呈紫红、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绿色的斑点、斑纹状及紫黑色的花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2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颗粒隐现,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矿料外观呈红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黄绿色的豆斑、斑纹状及紫黑色的斑纹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0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色泽沉稳,砂质细密温润,但表面杂质一般会略多一些,对外观纯度略有影响。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20℃左右,收缩率3.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颗粒质感较强,肌理粗而不糙,但外观色调相对略显单一。经一定的高温呈紫黑色调。
台西矿区二号紫泥(中层)
产于台西村矿井(山上),也称普通紫泥。矿料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部分矿料中有淡青绿色的花斑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比较光洁细密,外观纯度较好,但色调显得比较单一。经一定的高温呈紫黑色调。
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少量暗红色的斑点和淡绿色的豆斑、花斑状,表面有锈色及锈片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10℃左右,收缩率6.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比较纯正细腻,但外观色调相对显得比较单一。经一定的高温呈紫黑色调。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暗红色和淡灰绿色的斑点、斑纹状,表面有锈色及锈片状。熟泥可塑性较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200〜123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比较干涩,外观色泽纯度略差。
台西矿区野山红棕紫泥
矿料外观呈红棕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少量黄绿色的豆斑状及锈色。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3.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颗粒质感较好,但外观色泽纯度差。
矿料外观呈红棕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2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纯正细密,外观色泽比较光洁红润。
矿料外观呈紫棕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绿色的斑点、斑纹状。熟泥可塑性较差,成型时易酥开、断裂,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10℃左右,收缩率3%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比较干涩,表面杂质相对略多,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也较多,外观色泽纯度较差。
天青泥
产于蠡墅大水潭北侧向西一百多米处。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紫褐微透红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白色云母碎片含量极少,表面呈贝壳纹理状,有白色腊质状(烧成后会形成白点状),断面呈紫黑微透红色。前人因这种矿料颜色与天青染色料相似,故习惯称为“天青泥”。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60〜1210℃左右,收缩率8%左右。烧成后呈深猪肝色,表面呈细梨皮状,胎质细密坚润,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天青泥贴层是梨皮泥,烧成后呈梨冻色,和《阳羡茗壶系》中记载;“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完全吻合。光绪八年《宜兴县志》记载:“天青泥于诸泥最贵,制茗壶者特用之”。天青泥在古时就不多见,现代更是久已不见。这次由于紫砂路的修建,使本以为绝迹的天青泥得以再现。
青灰紫泥
和天青泥同矿层产出。矿料外观呈灰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微细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绿色的豆斑状,表面呈纹理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一般。一般烧成1180〜1200℃左右,收缩率6%左右。烧成后呈褐紫泛青灰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质坚而致密,表面纯正光润,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经一定的高温呈紫黑色调。
大水潭矿区紫泥
和天青泥同矿层产出。矿料外观呈暗紫红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红色的斑点状及白色蜡质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3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比较坚结,呈粗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色泽细腻光润。
矿料外观呈紫红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红色的斑点、斑纹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比较坚结,呈粗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色泽细腻油润。经一定高温呈紫黑色调。
矿料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斑点、斑纹状。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20℃左右,收缩率4.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略显干涩,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较多,外观色泽纯度略差。经一定的高温呈深紫色调。
台西矿区中层紫泥(黑星紫泥)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矿料外观呈褐紫红色致密块状,易碎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黑云母及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条纹、花斑状。烧成后矿料中的黑云母能在胎质表面呈现出非常密集的黑色颗粒质点。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温度1170〜1200℃左右,收缩率3.5%左右。烧成后胎质细腻光润,古朴典雅。根据烧成温度的不同,胎质呈色越浅,黑星颗粒的呈现就愈明显。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矿料外观呈深紫红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绿、淡黄绿色的斑点、斑纹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00℃左右,收缩率6%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表面细腻光润,色泽纯正。
产于上图矿料下部贴层。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斑点、斑纹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1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梨皮状,砂质温润,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台西矿区中层紫泥(铁砂紫泥)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矿料外观呈灰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较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2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胎质中隐隐透出黄色和黑砂质点。因矿料中含有较多的针铁矿等成分,会在表面产生黑色的微小熔孔,形成灰褐色的表面微细铁质斑点隐现,色泽效果十分丰富。
台西矿区岩中紫泥(中层)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偶尔出产于矿层中的黄石夹层,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暗紫红、紫黑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红色、浅黄绿色的斑点、花斑状,表面有锈色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0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细梨皮状的表面细腻油润,胎质坚结致密,色泽纯正。
台西矿区中层紫泥(南山紫泥)
产于台西矿区南面山坡下部矿层中。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青绿色斑点、斑纹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较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3.5%左右。烧成后呈褐紫红色调,胎质中颗粒隐现,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台西矿区浅层紫泥(皮青)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锈色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0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细密坚润,呈细梨皮状,但外观色调略显单一。经一定的高温呈紫褐色调。
台西矿区嫩紫泥(浅表层)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部分矿料中有浅灰绿色的条纹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0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中颗粒隐现,表面细密光润,色泽比较纯正。
宝山矿区嫩紫泥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紫黑色的花斑状,表面有锈片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70〜122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砂质细密温润,色泽效果十分丰富。
青龙山甲泥矿红棕泥
矿料外观呈紫棕色致密块状,质地比较坚脆,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绿色的条纹、花斑狀。熟泥可塑性较差,成型时易酥开、断裂,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2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比较干涩,色泽纯度较差,制品容易产生开裂等缺陷。经一定高温烧成后表面易产生油点等杂质。
红棕泥不适宜单独成型,原来一般作为甲泥使用,或用作生产花盆之类产品。因其矿料中含钛量较高,能加深铁化合物的着色,故有部分矿料精选后被用作调配拼紫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