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浆是一种练泥工艺。就是将泥料打成泥片,入窑以800℃低温烧制后。取出后将泥片粉碎,过筛目,然后调配到100目甚至更细的纯泥浆里,丁山人称之为“冲浆”。这种做法清末已有,其目的是降低收缩比,起“脊”性作用,使之“坚骨”,因为之前烧过的颗粒已经收缩过了一次,调入纯浆再烧则会降低整体成品的收缩比。说白了就是为了壶在烧制过程中不易变形,收缩率小,成品率提高,是非常投机取巧的做法。
这样的做法在民国之前紫砂作品上仅限于朱泥壶,因为朱泥壶收缩比太大,更难做中大品,冲浆做骨,一如水泥中的钢筋。而近现代类似做法多数应用在朱泥壶和本山泥壶上,这是因为这些材质泥性嫩,在烧制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窑裂的缘故,尤其是本绿粉料,要烧高温才不吐黑,冲浆属常规做法。而将冲浆做法应用在紫泥上,绝大多数是对泥性了解不到位、不认真做壶、基本功差或乡下陶坊大批量生产的紫砂器才用的方式。
冲浆料制作的成品,因为泥桨收缩比更大,烧过的颗粒不会再大幅收缩,被粉碎过的颗粒边缘都是比较尖锐的,会有凸起刮毛的手感,质感暴躁。绝大多数不会烧太高温,若稍有温度高一点,则砂浆分离,砂凸起,浆下沉。泡养出贼光,不温润。对于适茶性而言,不会有任何不同。但冲浆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养成,之后不会再有任何变化。而且无论怎么泡养,外观凸出颗粒的刮毛质感都不会有任何的改善。
冲浆料在现代一个更明显的目的,是为了充当纯手工壶卖。因为纯手工打片,泥门会很紧,窑烧后,颗粒在被拍打后向外挤压出不均匀的凸起,外观转动看不规则成波浪纹,拍打痕等特征。但优质原矿制作的纯手工壶作,因砂浆结合的很好,颗粒经过陈腐导致边缘圆润,故手触感觉非常温润,看似有砂,手感却无砂。而冲浆料挡胚成型的壶,外表则是均匀的尖锐凸起,并无温润质感,抚摸有刮手的粗糙感。只要掌握窍门,多看几把壶,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冲浆料模子壶,什么是纯手工了。
冲浆的目的:
1、调色,这是最主要的。色彩,是紫砂壶三大美学语言之一。除了瞎子,人人好色,所以颜色好看的壶就好卖。但紫砂本色的种类和效果毕竟局限于矿料,原矿的色彩总是相对有限,冲浆,就能极大地丰富紫砂作品的色彩种类、改善成品呈色效果。
2、改变泥性,降低生坯制作的难度。有些泥料,砂性很重,不易成型,冲入由黏性较大的矿种加工制作的浆,就可以使制作难度降低一些。
至于调整泥料的烧结温度,拼泥工艺也同样可以达到,冲浆法并不是唯一。
冲浆法一般是秘而不宣的,其原因有二:
1、练泥人都会尽量使人相信自己的泥料是唯一的,矿料唯一才是最根本的唯一,所以会尽可能掩盖冲浆的事实;
2、冲浆泥料会影响成品的透气性,几乎没有透气了,因为超过150目的泥浆在高温作用下,已经接近瓷的密度,所以在练泥行业,也往往忌讳冲浆工艺。
冲浆的鉴别
最根本的鉴别方法,就是熟悉原矿通粉清水作品的效果,和这些不一样的,肯定是人造效果。玩壶人没有机缘全面了解原矿,就只能根据作品的效果来判断,但这也完全依赖经验。这里,只能简单介绍可以快速积累经验的方法。
1、看颗粒层次:通粉,各种规格的颗粒,由粗到细,肯定呈逐渐过渡的状态。如果粗颗粒与粗颗粒之间过渡很光滑,期间没有细小的颗粒,就为冲浆泥料制作。
2、看作品呈色底色:紫砂分为紫泥、红泥(大红泥与小红泥)、本山绿泥、白砂四大类,更多的,是其中的混生矿。冲浆的原料,基本上是朱泥和小红泥。朱泥,纯属调色目的;小红泥,是因为单独使用具有明显的瑕疵(有机物碳化形成的黑斑),而制作细小的颗粒,黑斑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所以,浆的色彩,基本上是红色(珍贵的泥料,是不会用来制作浆料的)。所以,冲浆料基本上是紫泥、段泥用朱泥、小红泥冲浆(本山绿泥不会被冲浆,朱泥、小红泥底色本来就是红色,那些黏土性朱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砂,这正好与冲浆目的相反)。
紫泥冲红浆,成品呈色为棕色;段泥冲红浆,根据段泥本色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黄段、白段冲红浆,就可以人造出“降坡泥”,白泥冲紫浆能人造出青灰泥(但青灰泥种类很多,练泥人实际上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除非追求特殊的青灰效果)。所以,看见棕色的壶,再配合颗粒效果,就可基本上判断出是否冲浆。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市场上的泥料,很少不冲浆调色的,以前主要是用化料调色,现在主要的用石红、石黄(因铁含量更加丰富,可使成品颜色更加艳丽一些)调色,用红卫路、川埠、浙江梅山朱泥制作朱泥壶,必须用石红石黄调色,因为这些朱泥的铁含量较少,只有冲石红石黄浆料,才能达到或者近似正宗小煤窑、赵庄矿朱泥的效果。冲浆法无法制作出黄龙山朱泥的效果,因为黄龙山朱泥除了铁含量丰富外,还富含黄色的颗粒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