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陶都宜兴探“花”之旅系列报道之三——均陶

  • 日期:2012-07-1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均陶,经历过繁盛,陷入过绝境,但“她”总是笑对风云。最近,江苏省宜兴均陶工艺厂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为自己的“坚守”感到特自豪:女儿李倩和徒弟刘俊共同创作的均陶作品“情”,在全国工业设计大奖赛上获得了三等奖;传统均陶作品被融入创新理念,在现代艺术领域获得认可,并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均陶在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冲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也正不断加快……

古朴釉彩 凤凰涅槃

古朴釉彩 凤凰涅槃

均陶,经历过繁盛,陷入过绝境,但“她”总是笑对风云。最近,江苏省宜兴均陶工艺厂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为自己的“坚守”感到特自豪:女儿李倩和徒弟刘俊共同创作的均陶作品“情”,在全国工业设计大奖赛上获得了三等奖;传统均陶作品被融入创新理念,在现代艺术领域获得认可,并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均陶在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冲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也正不断加快……

“同志,宜兴‘五朵金花’不就是做茶壶的蒋蓉、汪寅仙、周桂珍、曹婉芬、张红华么?”听闻此言,李守才擎着均陶大缸的手顿时垂了下来。难道宜兴“五朵金花”真的只剩下紫砂了吗?十几年前,为重振均陶雄风,李守才带着徒弟四处奔走。

“当时劝我放弃的人很多,一些跟随我十几年的徒弟都打起了退堂鼓。但我不想让老祖宗的技艺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失传!”李守才说。宜兴均陶是宜兴历代陶工名匠的智慧结晶,有着和紫砂一样的声誉和历史,尤其是它独特而卓绝的堆花成型技法独步千秋,获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曾被赞誉为“国人的骄傲”。

可十几年前均陶行业一片萧条,从业人员从近千人锐减到不足百人。当时,一位徒弟曾试探着对李守才说:“师傅,您找几个人做茶壶吧,现在‘高工’的茶壶可卖个好价钱。”李守才尽管愤怒,却也理解对方。从事均陶艺术不仅活累,而且收入低,他自己创作的一些作品都曾滞销,何况他的徒弟们。当时李守才的几位同门师兄弟也纷纷转行,这让他很担忧。为了打消徒弟们的顾虑,李守才与他们单独沟通表明自己的坚守态度,还“责令”在银行工作的女儿辞掉了“铁饭碗”,和他一样捧起“泥饭碗”。他坚信:均陶这门艺术一定还会大放光芒!

今年59岁的李守才依旧致力于培养年轻的均陶堆花技艺人才,而且积极参与各类艺术交流活动。在苏州的一次交流活动中,他娴熟的个性化技巧被荷兰女王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宜兴均陶器在国内收藏市场逐渐升温,市陶瓷行业协会编辑出版的《宜兴均陶》一书,有效提升了宜兴均陶的影响力,促进了均陶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均陶工艺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我市正在加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宜兴均陶厂窑炉工李令行总爱和9岁的孙子说一件往事:“你出生的那一年,爷爷的厂里没钱发工资了,但爷爷还是坚持每天上班,熊熊的炉火一天都未熄,那些漂亮花盆、龙柱、龙盘,都是在爷爷的窑里烧制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爷爷怎么忍心让它们在我的手中断了‘炊’?”正是“李令行们”的坚守,均陶不至湮灭,并且在市场的“炉火”中重放光彩。

原宜兴均陶工艺厂是一家老牌国企,由其生产的均陶工艺品被许多博物馆和爱好者收藏。由于体制和市场原因,上世纪90年代末,均陶工艺厂走下坡路,至2000年后已严重亏损。2003年6月,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该厂破产。人们无不扼腕,历史悠久的宜兴均陶从此让其消失?不!丁蜀镇的一家陶瓷企业倾其所有对其收购重组,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股份制。原均陶工艺厂的全体干群众志成城,在企业破产和重组的半年中,生产一天没停,炉火一天没熄,确保传统的均釉、堆花等技艺代代相传。

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均陶人的坚守,让均陶艺术凤凰涅槃、重放异彩,尤其是均陶花盆受到市场热捧,均陶企业在陶都大地不断涌现。2005年4月,40余家均陶花盆生产厂家自发成立市陶瓷行业协会花盆分会,致力统一行业规范,培养企业市场意识,达到提升综合实力的目标,目前会员已超百家。各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各类花盆创新设计评比活动,新品佳作层出不穷,我市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花盆产销基地。市陶瓷行业协会花盆分会会长陈士权得意地说:“中国国际陶瓷花盆艺术节已连续两届在宜兴举办,可见宜兴均陶花盆的行业地位。”

宜兴均陶工艺厂负责人葛海军说,均陶花盆的走红与市场需求变化关系密切。因为均陶花盆吸水性强,透气性好,所以种植花木成活率高。近年来,市场对绿化盆栽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均陶花盆得以脱颖而出。   

同时,企业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增强均陶花盆的个性化、艺术化特色,不断推陈出新,融实用性、观赏性、装饰性及收藏价值于一体,更壮大了均陶花盆的市场。目前他们的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盛况之下也有隐忧。由于缺乏规模企业和叫得响的品牌,我市均陶企业总是拿不到国际国内一些大型活动的“采购单”;加之技术人才的匮乏,日用均陶制品仍沿袭着多年的传统风格,即使推出新品,仿者甚众,市场鱼龙混杂。在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眼中,均陶人的坚守为均陶产业迎来了春天,但要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有所作为,还任重道远。

史俊棠说,宜兴均陶首次冲击国际市场受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北京比赛场馆及街道广场上要摆放盆花近亿盆,其中相当一部分需用高档陶瓷花盆。奥运会不仅是竞技比赛,也是各类产品打响品牌的一次重要机遇。2007年春节前夕,市陶协花盆分会就萌生了让均陶花盆“冲奥”的想法,并多次组团赴北京实地考察。但是,真正进入“奥运赛场”他们才发现,其“门槛”真的很高:“冲奥”需要听到大企业的“话语声”,我市虽有均陶花盆生产企业300多家,但规模企业却不多,至今没有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冲奥”需要有品牌支持,宜兴花盆业不缺品牌,却没有一个品牌能在整个产业中享有代表性地位。一次良好的展示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史俊棠认为,一些均陶工艺技术骨干的转行,直接影响了宜兴均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目前,许多从业人员都是通过速成班短期学习后匆匆上岗,每天重复着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三斧头”。随着宜兴均陶工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倡导均陶人才敬业爱岗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他呼吁,转行的均陶人才“重新归队”,并像李守才、方卫民等一样,以名师为带头人实行“工作室制”,积极培育均陶后起之秀,协力拯救均陶艺术。同时,政府也需出台扶持政策,并制订中长期工作规划,遏制均陶工艺人才的流失。

此外,目前在我市陶瓷产业中,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均陶从业人员屈指可数,一些从业人员专业技艺高超,但文化程度偏低,得不到陶艺界的承认,无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为此,李守才建议,在均陶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时,政府能在职称评定、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提升均陶从业人员的创作积极性。      (赵辉/文 寒蝉/辑)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