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陶 自强重生
精陶,顾名思义,精致的陶器。我们所熟知的精陶产品主要集中于日用餐具范畴,它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但是“大众”的并非不能“艺术”。前不久,有着“福娃之父”之称的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便将青睐的目光投向了宜兴精陶,与宜兴精陶龙头企业——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作了600件精陶牛艺术品。能与这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合作,本身就是对宜兴精陶艺术价值的最好证明。
宜兴精陶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陶瓷新品种。1961年,省轻化工业厅指示当时的宜兴陶瓷公司,大力发展日用精陶这一新门类。位于丁蜀镇塍里村宁杭公路东侧的宜兴工业陶瓷厂便开始试制精陶。经过近两年的仿制、学习、改进配方,1963年,宜兴首次在国内成功试制了硬质精陶,工厂也定名为宜兴日用精陶厂,这便是现在的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精陶兼有瓷的莹润细洁与陶的坚韧耐用,外观洁白无瑕,晶莹夺目,酷似细瓷,但它并不是瓷,而是陶。与瓷器不同的是,若将一只精陶餐盘从开水中取出,立即放进冷水中,或是从冷水中取出,投入沸水中,均不会炸裂。与此同时,精陶精细的工艺、精巧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与一般细瓷相比,具有耐磨、耐腐、抗冲击,呈色稳定,花面永不褪色、不含铅毒等优点。
当年,宜兴精陶试制成功后,便迅速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受到市场的青睐,成为陶都“五朵金花”中的一员。回想当年,公司副总经理王德华非常感慨,“当时全国95%的高档宾馆、酒店采用宜兴精陶餐具。那可是对宜兴这座城市最好的展示。”对宜兴陶瓷有着深入研究的市陶瓷行业协会崔听槐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充分反映了宜兴精陶制作技艺水平的高超。1986年10月下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工业展览馆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席上用了由锦江饭店配备的精陶象形餐具。女王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用过金、银餐具,像这种陶制的象形餐具还是第一次见到,非常好,很精美!”上世纪90年代,宜兴精陶每年的出口量达上百万件,实现销售3000万元。精美又耐用的宜兴精陶,真正做到了“墙内开花内外香”。
数十年来,宜兴精陶在产品品种、质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精、巧、新、美的优质精陶品种达千余种。但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宜兴精陶的国内市场逐渐被各方势力“蚕食”,坚持高品质路线的宜兴精陶最终放弃了这片土地,“远走”异国他乡。
蒋仕叶是宜兴精陶有限公司手绘车间的副主任,在公司已有13个年头的她有着一双灵动的妙手。清雅脱俗的花朵、充满稚趣的孩童、饱满鲜艳的水果、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只要设计师设计得出来,就没有蒋仕叶不会描画的。和很多女性一样,蒋仕叶也喜爱这些漂亮的餐具。因为工作的关系,多年来,她收集了各式各样的餐具、茶具,在她的收藏中, 可以看出宜兴精陶在技术和艺术方面不断求新求变的痕迹。“这只粉红色的碗就是最典型的色釉,这个盘子是釉下手绘,这只杯子上的图案则是釉下贴花,还有无光双色釉加贴花、有光釉加无光釉,等等。”指着琳琅满目的“收藏”,蒋仕叶如数家珍地为我们讲解着每一件精陶产品的制作技艺。她骄傲地说:“国际上流行什么,我们精陶就能做出什么产品。”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萎缩,精陶人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进入二十一世纪,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美国是国际上最大的精陶产品市场,也是最难进入的一个市场,实施国际上最高标准的“输美陶瓷认证”和“加州标准”。精陶公司一方面进行窑炉改造,一方面推进低铅釉、无铅釉的研制和使用,最终凭过硬的技术拿下了美国市场的“准入证”。
近年来,公司每年开发新品达1000多种。因为敢于大胆装饰,一件件餐具经过精心打扮,宛如一个个生动、精美的艺术品,令国外客商爱不释手,精陶产品的出口量占销售总量的96%以上。曾有一位美国客商赞叹:“宜兴精陶不愧为东方优秀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相结合而开放的一朵‘金花’”。
呼啸于大洋彼岸的一场经济风浪,波及到中国众多依赖出口的行业、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出口第一的宜兴精陶也无法幸免。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朵盛开了数十年的“金花”究竟如何应对?宜兴精陶的未来之路又该怎么走?
在精陶公司的厂区深处,有一栋素雅的小楼,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徐安碧的工作室所在地。作为宜兴精陶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多年来,徐安碧致力于精陶艺术品装饰手段和文化内涵的探索,其作品屡屡在大展中获奖,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记者前往采访时,不巧徐安碧正在外地出席陶瓷艺术交流活动。虽未见到他本人,但是从工作室内陈列的作品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徐安碧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及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妙融合的精陶艺术魅力。
王德华认为,从实用陶向艺术陶的转变,将是宜兴精陶延续生命的一种有益尝试,“与韩美林大师在艺术上的交流,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在技术上的探求,与其他四朵‘金花’的艺术碰撞……必将给宜兴精陶的发展带来新的气息。此外,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并逐步探索国内市场的发展,也是一种出路。”
上个月,家住丁蜀镇的戴云强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家名为colorful china的网店,专门销售各类精陶餐具,店里的产品全是小戴自己设计并在精陶厂定制的。其实,早在四年前,戴云强就开始了宜兴精陶餐具的销售,主要经营的是公司外贸尾单,采用的是开设门店等传统销售模式。几年下来,戴云强发现,外贸尾单产品并不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和习惯,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他开始自己设计餐具图案,并委托精陶公司加工,现在每个月的订单平均达到3万件。尽管这样,戴云强认为目前的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于是,他又开辟了网络销售途径,“这几年,拥有鲜艳色彩和丰富图案的精陶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既漂亮又实用的宜兴精陶完全有实力争得市场。下一步,我要好好完善小店的经营模式,让宜兴精陶的品牌为更多的国内消费者所知晓、喜爱。”
大师的艺术和小戴的闯荡,启发了我们关于精陶未来的思考。精陶艺术品的姿色万千,需要更多精陶艺人的投身和创新理念的支撑。眼下的精陶艺术殿堂,还有些落落寡合,需要通过自身的壮大来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新想法、新艺人、新观念的加入和激荡。与此同时,在新的国内市场环境下,国人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逐渐改变,作为日用性较强的一朵“金花”,日用精陶产品的国内市场开辟值得不断探索。一些业内人士也建议,可以开发适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精陶产品,注入更多年轻、时尚、个性化的元素,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为精陶发展另辟蹊径。
(耿蕾 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