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流、壶把是紫砂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壶流的形制式样、壶把持握的舒适体验、流与把的比例以及协调程度,都影响着一把壶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性。
一、壶流
1.紫砂壶“流”的主要样式
紫砂壶的“流”,俗称“壶嘴”,是壶身以外出汤部件整体的总称,可细分为唇、额、嘴、嗉。一般把整体叫做“流”,把流顶部的出水口叫做“嘴”。流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续出自然的称“暗接”。
壶流的基本样式可分为五种:
(1)一弯流——形似鸟喙,俗称“一喙嘴”,一般为暗接处理。较短,安装的位置也较高。常见有向上和向外的区别。
一弯流(谭泉海 大石瓢壶)
(2)二弯流——下方须有“嗉囊”,加大根部截面,增加出水的冲压力。明接和暗接均有。
二弯流(吴震&谢曼伦&谭泉海 大碧如玉意壶)
(3)三弯流——嗉囊更大,在靠近身筒处多有一道弧线。明接处理较多。
三弯流(范程豪 雪梅壶)
(4)直流——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又可分为下粗上细的“剑流”和上下等粗的“筒流”。
剑流(周夏 德钟壶)
筒流(顾绍培 天龙鼎珠壶)
(5)鸭嘴流——也称“鸽嘴流”,暗接居多。常用于壶口较大(甚至和身筒直径相近)、几无壶肩的壶式上,状如在壶口侧附加的半漏斗形出水口。
鸭嘴流(谢曼伦 僧帽壶)
2.壶流制作的基本要求
好的紫砂壶流,出水通畅而不涎水,水柱7寸而不散开,直泻杯底而无声响。出水的表现与流壁的薄、光,流根的大、聚,身筒孔眼的密、匀,嘴孔的圆、润,盖孔的豁、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坯手在制作壶流时,基本要求是:
(1)根部大于口部,内壁光洁顺畅。
(2)水孔的总面积要大于流口面积,以增加出水压力和收水回力。
(3)流身斜出壶身以45度左右为宜,欠则“喷”,过则“漫”。有坯手在坯体成型后,轻巧敲击流口前端下部使稍向上弯,也有坯手在流口内壁下沿做小凹槽,都是为改变出汤的瞬间流向,力图避免收水时滴涎。
(4)依附于壶体的各式壶流,若分割筋纹、加饰花塑,风格一般应与壶把相统一。
二、壶把
1.紫砂壶“把”的主要样式
紫砂壶把,古称“鋬”,或上有“飞扣”,或下有“耳垂”。常见的有端把、横把、提梁、装钮(用于安装竹、藤、金属质提梁)等。
(1)端把——有二支点、多支点两种式样。多支点多见于花器称“叉把”;二支点多见于光器,俗称“耳把”、“圈把”、“环把”、“圜把”,垂直形式安置,与壶流对称、均势,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高点与壶口、壶流的高点呈水平。常见有“正耳”、“倒耳”之别。
正耳把(佘海平 大韵掇球壶)
倒耳把(汤先武 西施壶)
叉把(朱颖樱 薄胎供春壶)
(2)横把——亦称“柄”、“执”,在与壶流成90度角处安装,如“唐羽”壶。多为较粗大的管状手柄,通常和鸭嘴式的流同时使用在壶具上。把的位置,就是出汤时身筒旋转的中轴,便于大幅度倾倒和挤逼茶汁。
横把(徐达明 唐羽壶)
(3)提梁把——亦称“提”,置于壶肩上或与壶壁垂直交接,与壶流位置处同一轴线。提梁的大小应与壶体协调,以手提时不碰到壶钮为宜。
提梁(徐曲 清风卷云提梁壶)
“提梁”是广义的概念。
从位置上看,有“提梁”和“提壁”之别。“提梁”,指壶提从身筒的肩部起提,提的是无形中的壶梁;“提壁”,指壶提从身筒的壁部起提,提的是有形的壶壁,提的外沿与身筒的外沿在同一平面。
提璧(赵华强 提壁壶)
从材质上看,有“硬提梁”与“软提梁”之分。“硬提梁”,指壶提的材质与壶身的材质同一;“软提梁”,俗称“活络提”,指壶提的材质与壶身的材质不同一,壶身上仅有装钮(提耳)。
从装饰上看,有“素提”和“花提”之变。“素提”指提身光素无装饰;“花提”,指提身有装饰。
花提(曹婉芬 竹海提梁壶)
从形态上看,有“绞提”、“单提”、“双提”和“叉提”之异。“绞提”,指壶提由数根细提绞合而成;“单提”,指一根提梁;“双提”,指并列分置的两根提梁;“叉提”,指单提在后、双提在前的提梁。
叉提(殷祥 薄胎供春提梁壶)
2.壶把装配的基本要求
壶把须便于握持,并与壶流对应均势。壶把的装配要求大致为:
(1)与壶流对称展开,两者线型相似,端庄安定.
(2)流和把虽异向倾斜,把的曲度和流的伸展方向也不相司,但须均衡并有动感。
(3)流、把的最高点与壶口平。
(4)采用飞把、垂耳、流根提高、流唇外倾等,可在整体上平衡视觉。
(5)流和把体量不等时,流上部和把上部的弯曲度须呼应,流、把至壶口须等距。
(6)提梁的大小须与壶体协调,提梁内的空间,须方便取出壶盖和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