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盖、壶钮是紫砂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壶盖与壶口的配合、壶钮的大小比例,都影响着一把壶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性。
一、壶盖
1.紫砂壶“盖”的主要样式
壶盖与壶口的接合,有压、嵌、截、罩几种形式。
(1)压盖——无论壶形是方是圆,盖延和口延上下内外呼应,壶盖覆压于壶口上,亦称“克盖”。“克”者,制服、居高临下也。以严密、精准、通转为佳。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则俗称“天压地”。
压盖又分3种:
盖的中部凹陷入壶口者,称“海子盖”、“海盖”,海盖下的壶口有“唇”支撑。盖的中部鼓凸者,称“虚盖”,虚盖下的壶口也有“唇”支撑。整个盖面为平板者,称“平盖”,平盖下的壶口无“唇”,靠“颈”支撑。
海盖(顾景舟 寿星壶)
虚盖(钱张荣 恒古壶)
平盖(汤玮 传香壶)
“平盖”的边缘一般棱角明显,称“方线”。“海盖”和“虚盖”的边缘一般圆润无棱角,称“圆线”。像“掇球”壶,是双线压盖;像“素身裙脚圆”壶,是单线压盖。
(2)嵌盖——样式是壶盖嵌于壶口内,俗称“地包天”,如“矮井栏”、“一粒珠”、“鱼化龙”壶等。虽有圆、方、树桩及异形变化,但基本上可分为“平嵌盖”与“虚嵌盖”两大类。
平嵌盖:盖面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口盖间仅有“纸、发之隙”。
平嵌盖(童康 六方井栏壶)
虚嵌盖:盖面高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壶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单口、漂口、雌雄片口等结构。凹嵌盖如“橄榄”壶,凸嵌盖如“鱼罩”壶。
虚嵌盖(尹旭峰 茂林壶)
(3)截盖——如同在曲线或直线的壶体上,截割上端的一小部分做成盖,留在壶体的切口做成壶口。分开制作的壶盖,合盖后不仅要大小吻合,两者外轮廓也要成为一条完整的线条。如“秦权”、“梨式”、“倒把西施”壶等。盖面与壶体表面轮廓线互相吻接,严丝合缝,壶盖与壶口大小合适。有“克截”、“嵌截”之分。
克截盖:壶盖与壶身共同组成陡立的高身筒。壶盖既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用自身去保持壶的整体形态。盖边锋利如刃,在高温中烧成,收缩难以预判。小,则与壶口不吻合;大,则或将壶口撑裂,或使壶盖无法打开。
克截盖(余淑琴 硕果壶)
嵌截盖:壶盖与壶身共同组成较圆润的矮身筒。壶盖既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用自身去保持壶的整体形态。盖边较敦实,形似嵌盖,但盖面不平不虚,与壶身在同一弧线。
嵌截盖(鲍璟 合欢壶)
(4)罩盖——合盖后,盖沿紧贴壶颈外沿。
罩盖(赵曦鹏 祝寿壶)
2.壶盖的制作要求
紫砂壶壶盖与壶体是合在一起烧制的,烧成后不再施釉,所以壶盖可以有压、嵌、截、罩4种形式,不像瓷器几乎皆为嵌盖。烧成后的紫砂壶,无论压、嵌、截、罩盖,壶口和壶盖的配合应达到“紧、直、通、转”的要求,合上壶盖,堵住壶钮气孔,应倾倒不出茶水。
(1)“紧”,是说合上壶盖后,壶盖与壶口的间隙要紧密得当,既能严丝合缝,又能开启自如。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间的空隙(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毫米以内,不像瓷器壶位移公差高达1~3毫米。
(2)“直”,是说壶盖的子口要做得既深又直,才能在倾壶接近90度出汤时,壶盖不致脱落,俗称“无落帽之忧”。
(3)“通”,是说圆器合上壶盖后,壶盖在壶口上能爽利旋转而不迟滞磕绊。
(4)“转”,是说方器和筋囊器的壶盖,变换角度后也能严密盖合壶口,并且上下筋纹可准确对接,俗称“不认边”。
二、壶钮
1.紫砂壶“钮”的主要样式
紫砂壶的钮,亦称“的子”、“摘子”、“摘手”,为揭盖而设,常见有球形、桥形、兽形、瓜柄形、树桩形、一体形等。在顶端或底侧,大都要开一个内大外小的锥形气孔。
(1)球形钮——制作采用“捻摘子”法,用搓、转、压、挤而成,俗称“摘子”。可细分为珠形、扁笠形、柱形、葡萄形等,也有按壶身或壶身倒置的样式缩小造型。简洁、映衬,是基本要求。
球形钮(姜莲 腹圆壶)
(2)桥形钮——形似拱桥,如环若串。有圆柱状、方条状、筋纹如意状、环孔硕大的牛鼻状等。也有加设单环或双环的,俗称“串的”。
桥形钮(周夏 子冶石瓢壶)
串的(恽志培 薄胎玲珑壶)
(3)兽形钮——仿狮、虎、龙、鱼、蝙蝠等动物肖形,写实、抽象、变形、仿古,诸法错杂,如同印钮,讲究与主体统一协调。
兽形钮(吴云根 大犀尊壶)
(4)瓜蒂钮——花器常用的钮式,如南瓜蒂、西瓜蒂、葫芦附枝叶蒂等。
瓜蒂钮(范萍 薄胎番瓜壶)
(5)瓜果花蕾钮——花器和筋囊器壶常用的钮式,取瓜果花蕾的形态捏塑而成,如玉兰、菊蕾等。
花蕾钮(李园林 菊蕾壶)
(6)树桩形钮——仿植物老桩形态捏制而成,如梅桩、竹根等。
树桩形钮(刘青 梅桩壶)
(7)一体钮——盖上无独立之钮,盖与钮融为一体,盖沿大于壶口。亦称“融盖钮”。
一体钮(储亦斌 熊猫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