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景舟嫡传 壶艺长青——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

  • 日期:2011-11-1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汉棠盆”被誉为千古一绝。上海盆景协会和上海的收藏家对徐汉棠的紫砂花盆最为钟情,他们为徐汉棠的每一只花盆都编了号,现已编到250几号。“不收汉棠盆,枉为收藏家”是上海收藏界的流行语。在宜兴,紫砂艺人高手如林,可是紫砂花盆却无人可以与“汉棠盆”比肩。

   陶都宜兴丁蜀镇是中国一个名镇。小镇上陶瓷企业鳞次栉比,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穿梭如云,繁忙无比,中国陶都的独特景象,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一个曲曲折折的巷子里,有一户宁静的人家。小院花树锦簇,小楼洁净安详。这就是“陶都艺界长青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家。

    78岁的徐汉棠在客厅里迎接笔者,他脸面白皙,吴哝软语,给人一个资深老教授的感觉。他说:“我上了年纪,眼睛不太好使。现在主要就是辅导后代做紫砂,并且回忆总结一下六十多年的从艺经历。”他带我走进他的书房加收藏室“自乐轩”。他说,取名“自乐轩”是源自个人的性格爱好,以及思想境界,有两层意义,一是自寻其乐,二是助人为乐。今年是国庆六十周年,他要向国庆献上厚礼,三件紫砂作品将送到中国美术馆展出。第一件是大掇只壶,是仿古代名家的作品,这只掇只壶可装五百毫升水,这是一把仿清代名家邵大亨的壶,不过体积大得多了,堪称中国“掇只王”;第二件是提君茶具一套;第三件是石瓢壶。我看到这几件珍品,眼前顿时一亮,其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徐汉棠是目前中国紫砂界唯一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的艺人,也中国首批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的大师。

    “徐门紫砂”源流长

    徐汉棠被称为当前宜兴紫砂界的“老大哥”。他1932年诞生于紫砂故乡——宜兴蜀山,其家族中不仅以紫砂为业,而且还出现过多位颇具名气的紫砂艺人,外曾祖父邵云甫所制的紫砂烟具在南洋极富盛名,父亲徐祖纯则从事紫砂陶的生产,而三舅邵茂章、小舅邵全章更是当时著名的紫砂高手。徐汉棠自幼在此环境中成长,浸淫在紫砂世界里,他能在紫砂工艺美术领域中占一席之地,实非出于偶然。一是得自父母两大家族的遗传,对紫砂有天生禀赋,加以自幼耳濡目染,对于紫砂工艺之美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自东坡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即随父母亲及舅舅们学习制作紫砂陶艺,后来拜“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为师,为顾老所收的首位弟子,徐汉棠折服于顾老对紫砂的丰富知识与高超技艺,悉心求教,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因而在紫砂陶艺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其祖父徐锦森开始直至他的孙女徐曲、孙儿徐光,已沿袭五代从事紫砂事业。“徐门紫砂”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从制作到经营,技精诚信,名扬海内外。其家传源远流长,代有传人,在紫砂史上可谓难得。

    博采众长常出新

    徐汉棠是“壶艺泰斗”顾景舟第一位入室弟子。当年他欲拜师顾老为师时,顾老让他制作一副紫砂工具“矩车”,如合格,方答应收他为徒。汉棠老师硬是凭着几件简陋的刀、凿,精心琢磨完成了这项考核,得到了顾老的认可。

    宜兴紫砂厂1960年成立研究所,徐汉棠进入研究所与顾景舟一道研制紫砂新工艺、新造型,其作品“百岁树桩壶”、“什锦水平壶”、“微型什锦壶”等,先后获省和地方陶瓷公司四新产品奖。1975年8月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班学习,加强了创作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创作内涵,此外他还钻研传统陶艺,从中吸取精华,入古而能化新,采撷其它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而开创出揉合古今的艺术精品,设计创作之式样共有350余种。不断求新求变,开创自己的风格,是徐汉棠创作的一贯理念,1979年以红木镶嵌的手法,与徐秀棠、鲍仲梅合作,开创了紫砂嵌银丝装饰的先河,作品“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在当年全国陶艺展中深受好评,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80年,他又吸取青瓷开片手法,首次在紫砂壶上做出碎瓷效果的“四方开片冰纹壶”,再度在全国陶艺展上获奖。1981年以来,香港及内地举办的各种展览会,他均有新品参展,同年香港双鱼公司举办展览,徐汉棠有“提梁裙花”、“石瓢”等壶参展,其中“石瓢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1985年调至紫砂二厂任研究所所长,次年中艺公司办展,徐汉棠应邀前去做技术表演,香港各电视台和各报社争相采访与报导,参与作品有“岁寒三友”、“三菱花壶”和“大型掇壶”,获得高度评价。他的紫砂壶身价在国内外拍卖一把就要数十万元。

    博采众长,常做常新,是徐汉棠大师执着的工作态度。他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的制作技法,吸取了明清几代大家的优秀风格,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制作严谨规正,讲究点、线、面的变化,线、面转折过渡恰到好处,圆润有力度,造型变化方中有圆,圆中寓方。1987年香港办展,徐汉棠特设计制作了一把以海浪为壶身装饰,并嵌上珍珠以拟水珠的“碧海明珠壶”,其装饰手法可谓开历代先例。在创作实践的同时,徐汉棠对紫砂工艺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传统紫砂壶艺》、《传统紫砂壶的成型》、《琐谈紫砂成型工具》、《茶与紫砂壶》等多篇论文。他说:“紫砂艺术作为一种境界是很高深的,可是作为一种造物方法,它又是很亲切的,它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摹仿自然,而是深深地将自我表现和审美观念蕴涵在作品中,作品是无声的语言,它会真实地流露出你的心声。”

    千古一品“汉棠盆”

    宜兴传诵着一段佳话:徐汉棠近几年先后几批次从台湾用重金收回了他自己做的140多件紫砂花盆。而那些花盆都是他当年送给友人,后由台湾收藏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并带过海峡到达台湾的。当年他都是免费赠送出去的,而现今,每件作品价值都逾万元。记者有幸登上他家小楼一睹这些花盆的风采。花盆大都是微型的,大的有一只茶叶筒般大小,小的只有拇指大小。形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花盆有圆型、方型、多角型、几何型、线条型、浮雕型、嵌线型等多种形式,装饰手法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每一根线条,每一个造型,都体现了徐汉棠的无边想象和艺术追求,就在这么小小的花盆上还有着许多美丽的装饰,其中不乏名人亲笔字画,人们在这些花盆上,可以见到一个大千世界,因为每一只花盆都是精美绝仑的艺术精品!为什么要重金收回自己的作品?徐老对笔者吐露了心声:“我想自己创办一个艺术馆,把这些作品放进去,使自己的紫砂艺术品能永远留给祖国,传给后代。”

    “汉棠盆”被誉为千古一绝。上海盆景协会和上海的收藏家对徐汉棠的紫砂花盆最为钟情,他们为徐汉棠的每一只花盆都编了号,现已编到250几号。“不收汉棠盆,枉为收藏家”是上海收藏界的流行语。在宜兴,紫砂艺人高手如林,可是紫砂花盆却无人可以与“汉棠盆”比肩。

    德艺双馨扬美名

    徐汉棠是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是一个虔诚的艺术家。

    他曾说:“对于传统必须加以尊重,且须深入的加以钻研,才能打下扎实的根基。传统乃是前人智能的积累,承袭传统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能在承继之中,推陈出新,并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徐汉棠对于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可谓独得其中三味。

    他为人谦虚,作风踏实,痛恨虚张声势。虽然徐汉棠获奖连连,“一壶万金”,海内外收藏家、紫砂爱好者对其作品趋之若骛。但是徐汉棠并不以此自满,仍然不断作新的尝试,近年又先后有创新之作,如“古兽窥今”、“寒江独钓”、“龙宫宝灯”等壶问世,此外还仿制了大亨式“仿古”和“大亨掇壶”等,得到了台湾和大陆地区收藏家和艺术家的好评。徐汉棠常以“做到老,学到老”来自勉。有一次一位著名收藏家赞扬他的“汉棠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他立即纠正道:“前无古人尚可接受,后无来者实不敢当,因为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我希望有人超过我。”

    他为人正直,不喜阿谀。在他的人生轨迹上,有二件算得上他的“惊世骇俗”之举:一件是文革中,造反派贴他的大字报,并没收他制作的微型小花盆,挂在厂门口的布告栏内,指责他究竟“为谁服务?”他居然连夜刻出一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印章,次日在大字报上签名盖章,公开回应,这在当时“左雾”弥漫下,能有如此举动,其睿智中的幽默,正义中的胆气实在令人感佩。另一件是改革开放初期,他义无反顾地辞去国营厂的工作,打破“铁饭碗”跳槽到乡镇企业,为乡镇企业培养紫砂人才,展示自身价值。对一些他看不惯的事情他会激动地辟头斥责,如对当前紫砂艺术界那些作假售假、沽名钓誉的歪风,他就多次在有关场合迎头痛斥。

    徐汉棠是个深居简出的艺术家。他不沾烟酒,不善交际,不喜应酬。空下来醉心于山石盆景、养花植草,练练书法、打打太极拳。虽然如今上了年纪,头发白了,但与人交往还是一点架子没有。

    作为一个虔诚的艺术家,徐汉棠内心感恩时代给他的机遇,经常想着对社会的回馈。早在1992年他就捐资了10万元,创立“顾景舟、徐汉棠教育儿童奖励基金”,2006年“宜兴市慈善会丁蜀分会”成立时,他又捐资了10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再次捐资2万元。他的善举,受到了全社会的尊敬。他曾先后当选为宜兴市、无锡市政协委员。 (无锡日报记者 许元强)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