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简介

  • 日期:2011-11-1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汪寅仙于1943年6月出生在丁蜀镇的一个陶艺世家。也许是受父辈的影响,也许是她对陶瓷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她从小就喜欢紫砂艺术。

   前不久,记者来到了宜兴市丁蜀镇南环路顺伟小区。当记者按响一幢楼房的门铃后,前来开门的就是个子不高、精神却很健朗的汪演仙大师。握着汪大师的手,记者真有点不敢相信,就是这双普通的手,竟做出了那么多享誉国内外的紫砂茶壶,这些茶壶有的被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收藏;有的多次在国内获国家级大奖,并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出国访问的礼品;有的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获得好评。也就是这双普通的手,使她获得了一大串的荣誉: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省“三八”红旗手标兵;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及全国“三八”红旗手;1993年被国家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三届);1995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技艺表演;1997年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东方之子”宣传;2006年被国家命名为“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汪寅仙:我从小就喜欢紫砂艺术,这一喜欢成了我毕生的追求。

    汪寅仙于1943年6月出生在丁蜀镇的一个陶艺世家。也许是受父辈的影响,也许是她对陶瓷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她从小就喜欢紫砂艺术。她在丁山小学读书时,有次学校的大操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东西,许多人来这里进行物资交流,这其中就有做得很精致的紫砂壶。当时,头上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她,见了那紫砂壶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她心里十分好奇:原来泥巴也能做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来呀!就从那时开始,她希望自己长大了也能捏泥巴,将泥巴捏出好玩好看的东西来。

    1956年,汪寅仙小学毕业了。由于汪寅仙的弟妹多,家庭负担重,作为老大的她,便想早点跟人捏泥巴,为父母亲减轻一些压力。说来也巧,当地的陶业合作站正好要招收一批徒工,她得知这一消息后,软说硬说,做通了父母亲的思想工作。她去报名时,害怕别人嫌她年纪小,故意多报了一岁。就这样,当时还不满15岁的她,进入陶业合作站的紫砂工场(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踏上了漫长的紫砂艺术之路。

    在紫砂工场,她拜老艺人吴云根为师,学习做茶壶的基本功,即打片子、打泥条、打身筒等。别看她年纪小,可她心灵手巧,在跟着吴云根学做光货的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在茶壶上贴些竹叶、树枝之类的东西,吴云根见了,不禁"噫"的一声,说:"看来你喜欢做花货,我得给你再找一位师傅。"做一把茶壶,不在上面雕刻任何东西,就叫光货,而在茶壶上搞浮雕,就叫花货。老艺人朱可心是做花货的行家,于是她在吴云根的引荐下,跟着朱可心学做花货。

    当时,厂里的条件很艰苦,连电灯都没有,一到晚上,汪寅仙要做茶壶,只能点着蜡烛做。她爱梅花,也特别爱在茶壶上贴几朵梅花。她觉得梅花有冰清玉洁的风姿,傲霜斗雪的品格,"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紫砂艺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像梅花那样傲霜斗雪。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她在后来创作了许多以梅为主题的茶壶。如她的紫砂梅桩壶,宛若一段苍劲清癯的梅花枝干,树皮斑驳,韵致洒然,那壶体上采用半浮雕技法装饰的朵朵梅花,有的含苞,有的怒放……

    在紫砂艺术这条道路上,汪寅仙一步步地走下去,再也没有回头。曾有一段时间,她担任了厂里的团总支书记,组织上并打算再提拔她,让她当脱产干部,可她把这些令许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全推掉了,坚持在生产一线捏泥巴,她的双手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紫砂泥的创造。

    汪演仙:作为一名紫砂艺人,不能为做茶壶而做,应该将光大紫砂艺术作为自己的一种职责。

    真正让汪寅仙对紫砂艺术如痴如醉的是她跟着师傅朱可心学做项圣思的《桃杯》。那一年她才18岁,当这件国宝从南京博物院取来,摆在师傅和她面前时,她简直惊呆了:它的形象是那样精美,构思是如此巧妙,以苍劲的桃梗作为把手,生动秀挺,桃叶和枝蔓作基座,以半只桃构成杯体,杯体上塑着大小老嫩14片桃叶,结构纤密,融雕塑和造型为一体。她在惊叹之余,第一次从内心深处感到,紫砂艺术的文化底蕴深不可测,技艺高超永无止境,作为自己,不能为做茶壶而做,应该不断地攀登紫砂艺术的高峰,将光大紫砂艺术作为一种神圣的职责。在学做《桃杯》的4个多月时间里,她的技艺大大地进了一步,而精神境界也大大地进了一步。

    从此,汪寅仙在紫砂壶的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形、神、气、韵、精、功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她设计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必须有清秀挺拔感或有秀竹潇洒飘逸的特征;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必具有冰肌铁骨之势,或梅花疏影横斜富有傲霜斗雪的精神气质;以松柏为题材的作品,必精壮老练,气势横生,苍翠劲遒,富有生命的魄力……她感情丰富细腻,不断地将感情融入作品,并不断地追求作品的生命力。厂里有一棚葡萄架,她经常从那里经过,那嫩绿的叶子、弯曲交错的藤蔓,晶莹成串的葡萄,慢慢地在她的心中孕育成美的构思。一只葡萄杯做成了,但她左看右看,总感到那杯子是静静的,没有微风吹拂的动感。如何让这只杯子动起来?她朝思暮想,在杯子上加了2只栩栩如生的小松鼠,静静的葡萄杯终于动起来了。她在创作岁寒三友壶时,以一段竹子为壶身,显得气势参天,壶把是梅,环形的,紧紧地环绕着竹,充满生机,壶盖是一段松树,苍劲有力……她从这把壶中,充分展现了松竹梅的形态,反映了这三位好友紧密无间关系,从而表达了她那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愿望。

    因为对紫砂艺术不断追求,一件件优秀作品不断被她那双巧手创造出来。她创作的“曲壶”、“桃圣壶”、“弯把梅椿壶”等等,都成了紫砂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汪寅仙:趁我的手还没发抖,我要多做几把茶壶,留给后人。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汪寅仙,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一如既往。她常说:“上天赐予宜兴人紫砂这个财富,我们这些捏弄紫砂泥的人就应珍惜这一财富,让这一财富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她是1998年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的。尽管退休了,她还牵挂着厂的兴衰。现在,她感到较为遗憾的是,过去她虽然创作了许多好的作品,但眼下在身边留下的不多了,后人要创作,没有好的作品让他们看,这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对宜兴紫砂的发展也同样不利。因此,她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趁着自己的双手还没发抖,再创作些优秀作品出来,留给后人,启迪后人。她说:“宜兴是闻名中外的陶都,后人要创作,要看好的作品,总不能让他们跑到台湾去看,跑到国外去看吧!”

    近几年里,她埋头创作,又创作出了“心手相连壶”、“生命之光壶”、“千禧壶”等。她在创作的同时,更关注紫砂艺术的传承,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在民族文化宫向中外宾客展示了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2009年2月,她到北京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演”活动。

    汪寅仙,紫砂艺苑里一枝傲霜斗雪的梅。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