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迎峰扇、紫砂壶、《画说运河》系列连环画,他们为G20倾心而作--最传统的手艺藏着爱上杭州的理由

  • 编辑/作者:淘壶人
  • 日期:2016-08-23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记者 王丽 余雯雯 蓝震这是一群热爱生活、更热爱杭州的手工艺人、画家。G20杭州峰会前夕,他们用自己最为人称道的技艺给峰会送上礼物,有精美的迎峰扇、别致的G20紫砂壶、双语版的《画说运河》系列连环画。剪纸大师吴善增:精雕细琢“迎峰扇”高手在民间。杭州朝晖街道塘南社区,有位85岁的老先生吴善增,身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最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儿,将传统剪纸艺术搬上了扇面,打造了一把别具一格的扇子。因为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吴师傅把它取名为“迎峰扇”。虽然年事已高,可有浦江“剪纸王”

记者 王丽 余雯雯 蓝震

这是一群热爱生活、更热爱杭州的手工艺人、画家。G20杭州峰会前夕,他们用自己最为人称道的技艺给峰会送上礼物,有精美的迎峰扇、别致的G20紫砂壶、双语版的《画说运河》系列连环画。

剪纸大师吴善增:

精雕细琢“迎峰扇”

高手在民间。杭州朝晖街道塘南社区,有位85岁的老先生吴善增,身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最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儿,将传统剪纸艺术搬上了扇面,打造了一把别具一格的扇子。因为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吴师傅把它取名为“迎峰扇”。

虽然年事已高,可有浦江“剪纸王”美誉的吴师傅至今都保持着每天剪纸的习惯。他创作的长达13米的《中国大运河》、5米的《两岸合璧富春山居图》长卷剪纸作品分别被不同的博物馆收藏。

剪纸是一门特别费眼力的技艺,可吴师傅一双眼睛依然奕奕有神,握剪刀的手也不见丝毫犹豫,“唰唰”几剪子下去,纸屑纷飞,不一会儿,一张普通的纸变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吴师傅创作的这把“迎峰扇”也是别具一格。扇面分绿色、棕色、紫色等不同版本。扇面主体是一幅以三潭印月为主题的西湖风景剪纸。“说起杭州,第一个想到的是西湖,而说起西湖呢,三潭印月就是具代表的景点。”扇面上,盛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随风飘扬的杨柳,还有游人泛舟湖上。

吴师傅说,这次把剪纸的纸张换成了更有韧性、牢固度更高的纤维纸,但也增加了剪纸的难度。“这幅作品需要剪和刻工艺相结合,雕刻纤维纸对力度要求就更高,力度不够就容易造成毛边,影响美观。”作品完成后,再送去王星记扇厂,由专业人员将剪纸画粘贴在透明丝绸上。因为纯手工剪和雕刻,每一把扇子的出炉都可谓精雕细琢,当然成品也很有限。

“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作为一名杭州老百姓特别激动,希望通过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向各国友人展现杭州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吴师傅创作的这把“迎峰扇”已经被不少人看中收藏。

紫砂壶匠人徐成顺:

做一把别致的“G20壶”

“你看,这个壶钮是G,壶嘴是2,壶把是0,加起来就是G20。”杭州手工艺活态馆的紫砂壶作坊,徐成顺拿着一把他自己设计制作的G20紫砂壶,向来访的客人介绍着。

在杭州土生土长的徐成顺,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父亲每天用紫砂壶泡出的浓浓茶香。从小耳濡目染,他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做一把紫砂壶。

快年过半百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他拜师紫砂壶制作大师高德芝为徒,一心一意学习紫砂壶制作,到现在已有10余年。

“做紫砂壶,就是要靠时间慢慢磨出来。光是原材料,就要费很多时间,紫砂矿开采出来先堆放3年,磨粉和泥后,需要6个月的时间发酵。像我师父这种大师,全手工做一把壶,起码耗时好几个月。这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学问可大了,我也是边学边做,慢慢悟出门道。”

自从得知杭州要举办G20峰会,徐成顺就酝酿着做一把G20为主题的紫砂壶。“我是杭州人啊,想用自己的手艺为杭州做点事情。”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徐成顺的师傅高德芝1996年在杭州发现了民国后期的紫砂矿料,“我这个杭州人,用这种杭州的紫砂矿料,全手工制作出一把代表杭州G20峰会的紫砂壶,是不是很有意义?”

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徐成顺做的壶,壶嘴用“2”来表示,壶钮是“G”,“0”放在壶把上恰到好处。“你看,我这个壶身做得很圆很大,也是有寓意的,一来表示一个地球一个家的理念,二来也象征着包容、有容乃大的境界。”

徐成顺陆续做了20把,造型略有不同。“我早就想好了,这个壶我就做30把。再多出一把,就不是我做的了。”

“画说运河第一人”吴理人:

我的画里能找到爱杭州的理由

在杭州,有这样一位以擅画民俗风情而著称的画家,他花了30多年时间,用笔墨勾勒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老杭州、老腔调。这位画家叫吴理人,被誉为“画说运河第一人”。

如今,吴理人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里有一间开放式的工作室,那里已经成了不少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必到之地。

在吴理人的案桌上,放着一本《运河南端市井荟》的书,这本书花了他近两年的时间绘制完成。翻开这本书,里面有运河畔的老码头、老腔调、老民谣、老习俗、老风情、老味道、老手艺、老行当等八个门类,市井百态扑面而来,鲜活而温暖。

说起与民俗文化的结缘,吴理人说这是他对运河的一种特殊情怀。“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出门时也必定是要乘坐运河里的船只。”

写生必须到现场去,吴理人走街串巷,看到有特色的地方就握笔铺纸,把它们留存到写生本上。在墙门里画老房子时,住在那里的居民甚至怀疑他是小偷,后来听说是来画他们住了大半辈子甚至几代人的老房子时,常会热情地端凳子泡茶水,讲述老底子住在这里的故事。为了还原“湖墅八景”的壮观景象,吴理人先后走访了1000余名老人。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吴理人笔耕不辍。2015年,吴理人成为运河文化公益促进会的文化志愿者,他发挥特长,教画画、开运河知识讲座,宣传运河文化和民俗知识。

“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准备出版一套双语版《画说运河》系列连环画,总共十本。”吴理人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和喜欢运河文化,喜欢上杭州。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