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张立 丹丹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中,紫砂壶因其“不夺茶真香,亦无熟汤气”而备受茶人推崇。每把手工精制的紫砂壶都是绝无仅有,浸透着作者的智慧和修为,是故又有“一念一清净,一壶一乾坤”的说法。
很多喜欢紫砂的朋友都听说过蔡春英的故事。谈起这位青年女陶艺家,大家的钦佩神色溢于言表,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得意弟子,更因为她是国内唯一的一位单手制壶家……
尽管这次回大连只有短短几天,但蔡春英还是坚持抽时间在自己的工作室为几位紫砂爱好者表演了单手制壶的技艺。只见她右手持做壶的搭子,失去手掌的左肢抵着泥片,沿着桌边动作娴熟地转动泥片边用搭子敲打,不一会就将泥片敲打平整,整个动作堪称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43岁的蔡春英,身高1.74米,气质优雅,身材姣好,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蔡春英笑着说,这和她的两大爱好有关:常年坚持游泳;每天制壶都在10小时以上,而且完全享受游泳和制壶的这个过程。由此可见,是碧水紫砂铸就了她的身材气质,更铸就了她乐观开朗的性格。
只要往前看,一定有希望
蔡春英的老家在宜兴丁蜀镇,这里被誉为“中国百年陶都”。
儿时的蔡春英尽管长相清灵秀丽,但性格却有些像男孩子。她喜欢运动,上山采蘑菇、爬树抓鸟,从不服输,但她最爱的还是游泳,梦想着有一天,能在碧波荡漾的泳池里为国争光。然而,这个梦想却被一次意外事故彻底打破了。
1992年,蔡春英的左手因一次意外事故被齐根切下。这对于一个年仅20的年轻女孩儿而言,简直就是天大的灾难。
伤愈后,生性顽强达观的蔡春英开始试着用一只手做家务,还经营起了一家小店,生活逐渐走上正轨。但她并没就此满足。“总感觉当时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就想活得更有价值。”蔡春英说。
丁蜀镇很多人都以制作紫砂壶为业,蔡春英的亲戚中就有不少是制壶的行家。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后,她萌生了自己做紫砂壶的想法。紫砂壶制作工艺复杂,要用一只手来制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从不服输的蔡春英还是进入宜兴市残联培训学校,开始学习制壶的技术。
“我最早的想法是谋生,希望能学成一门技艺来自食其力。随着对紫砂的了解,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所以,倍加珍惜每一次做壶的机会。”蔡春英的笑容里透着坚毅。
一把紫砂壶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100多道工序,第一步打泥片就把蔡春英难住了。
“打泥片有点像北方人擀饺子皮,一只手拍打泥片,一只手转动泥片。而我只有一只手怎么办呢?”刚开始就遭遇挫折的蔡春英冥思苦想,反复实践,她发现用左臂顶端碰一下泥片,泥片也会转动一下,只不过缺点是左臂在转动泥片的过程中,泥片会在工作台上横向移动,这样她用一只手从桌子这头拍到那头也能完成别人两只手可以轻松搞定的工序。
打泥片只是一个开始,最难的还是用一只手来加工茶壶的外形,并精细雕刻壶身的花纹图案,蔡春英用了整整12年才做到这一点。2005年5月,她获得江苏省第三届技能比赛陶艺组一等奖;2006年10月,她在江苏省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一年后,她在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建平的悉心指导下,于江苏省技术能手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陶艺组一等奖!
单手制壶创造“世博奇迹”
懂得感恩的蔡春英对每一位曾经悉心教导过她的师傅,都念念不忘。2008年,蔡春英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收为弟子。顾老师对她评价很简单,只有九个字:“ 人品好,肯吃苦,有灵性。”而这简简单单九个字,却可以算得上是对一位制壶家的最高评价了。
2009年5月至7月,蔡春英进入北京清华大学美术系学习陶艺设计。这次学习不仅让她在陶艺设计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几个月后,她在江苏省第四届技能比赛中夺得陶艺组一等奖,而且荣获了宜兴市“巾帼岗位能手”荣誉称号。蔡春英的名字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所熟知。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蔡春英应邀在生命阳光主题馆为中外嘉宾现场表演用一只手制作紫砂壶的技艺。只见她用残缺的左胳膊将壶坯抵在胸前,右手一把竹刀修整,一切都是那么娴熟、轻巧,一团泥巴瞬间变成了一个精美的紫砂壶,让围观的众人无不称奇。在世博会上,蔡春英被评为“世博之星”,相关媒体更将她赞誉为“紫砂奇女子”,其作品“西施壶”被世博会中国馆长久收藏。
2011年5月13日,CCTV中央电视台对蔡春英进行了专访,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很多观众;同年6月,她的作品“绽放”荣获全国第四届职业技能比赛陶艺组一等奖,她本人还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能手”……
壶如人生重良心
一炷清香,一壶香茗,蔡春英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从事紫砂陶艺,营造并拥有这样的心情,再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紫砂里,每把壶也就有了优雅的艺术情调。
专业制作紫砂壶,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浪漫,而是非常枯燥,蔡春英却做得有滋有味儿。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不仅枯燥,而且对环境湿度有一定的要求,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空调。工作室里夏天最热时能达到近40度,冬天则降至零度。健全人都很难忍受,蔡春英就更加辛苦了,她受伤的左臂血液循环慢,每到冬天,胳膊就特别疼。可只要是一做起壶来,她就忘了疼痛,忘了自己是个残疾人……蔡春英参加的大多数陶艺比赛都是和健全人同场竞技,她从来没有要求过延时等特殊照顾,完全靠作品说话。而她的作品也一次又一次征服了挑剔的评委和藏家。
在宜兴“春英陶艺工作室”里,不仅有很多成功的作品,而且摆着不少失败之作,这些作品有的烧炸了,有的壶盖儿崩裂,有的壶身爆皮。蔡春英介绍说,她制壶使用的都是地道的原矿泥料,从不添加任何化学元素。由于没有添加粘合剂,烧制过程中难免出现破损现象。添加化学元素可以提高成品率,但那是“坑人”。在蔡春英看来,做壶就是做人,一定要讲良心,要从泥料的选择做起,把每一把壶做到极至,让每一把壶都成为一件饱含良心品质的艺术品。
在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泥料是决定一把紫砂壶品味的重要标尺。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年优质紫砂泥料价格不断飙升,蔡春英坚守“只做良心壶”的职业准则,宁可多花钱,也要使用上等原矿泥料来制壶。
新开采的紫砂泥料需风化后方可使用,当然也通过化学方法大大缩短风化的时间。蔡春英始终坚持将原矿泥料放在自然环境中,风化三年以上。然后再根据泥料的不同种类设计不同的器型,力争将各种泥料的特性表达到精致,将每把壶都做到最美。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也受到众多藏家的喜爱,被竞相购买收藏。
蔡春英喜欢做壶,更喜欢总结。她有个厚厚的本子,上面记录着制作不同器型的技术关键点。每天晚上,她都会拖着疲惫的身体认真总结当天的情况--取得了哪些进步,哪里还有不足。就在上个月,她花费半年时间精心制作的一把器型很大的壶出了问题,被她毅然毁掉了。蔡春英说,“这是常有的事情,不算什么。关键是通过对每道工序,每个步骤的反思和总结,找到问题所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技艺不断得到提升。”
三年前,蔡春英开始招收徒弟。她收徒弟最看重的是人品,其次才是能吃苦,最后是灵性。如今,她正在带五个徒弟。
“我现在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壶做好;另一个是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和喜爱紫砂艺术。”蔡春英微笑着说。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