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人们的饮茶方式为煮茶、烹茶,茶具以金属为多。到了明代,改为冲泡法,茶壶与煮水的壶分开使用,同时对茶量、水温等十分讲究,紫砂壶就这样兴盛开来。
明清时期,因饮茶方式、饮茶趣味、茶叶种类的不同,紫砂壶有着容量大小、器形高矮之分。大体说来,明万历以前,多为大壶,万历以后,壶形日渐缩小。这与“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且自斟自酌,愈小愈佳”的文人士大夫的饮茶风气有着重要关系。就细节而言,紫砂壶的出水眼有独眼、网眼和半球体滤孔几种形式,这通常因饮茶习惯的不同而有差异。
另外,明清紫砂壶造型式样的变化也体现了制陶人勇于求变的设计思想。比如康熙年间的陈鸣远,他力变明末的筋纹器形,开创了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品类“花货”。乾隆年间,紫砂壶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筋纹器和花货器器形极为丰富,制陶人和参与制陶的文人名士不安于现状,极大拓展了紫砂壶的形式和内涵。一方面由于需要在较空阔的壶面上刻画题咏,“光货”类壶形就渐趋简单明朗,另一方面造型取材也更为广泛,制作了取材于自然现象的“却月”、“饮虹”等壶型。
紫砂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的紫砂壶,一派繁荣,而具中国文人气质和设计思想的当属明清紫砂壶。那段历史、那些艺师以及参与制壶的文人墨客的气质神韵,皆凝聚于那些传世名壶。让我们到梅州收藏大家谢志峰的收藏馆“节香楼”观赏明清紫砂名壶,感悟一二。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