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马国芳顾建余
紫砂的精灵在南方飞舞,紫砂壶,在北方落地生根受到空前的追捧。有人会问,紫砂是什么?紫砂是专产于南方宜兴的土,这种土经过能工巧匠们的加工创意,做成人们喜爱的实用器--紫砂壶后,其关于紫砂壶的故事就流传几百年,且持续不断扑朔迷离令人陶醉。
我记得,著名作家艾煊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抟泥铸此君,朴拙稚巧隽,碧螺浅半盏,不酒亦醉人。”
写紫砂及紫砂壶的绝妙好文多多,那些喜欢紫砂壶的人,不但专爱于壶,而且还会关注与紫砂壶相关的壶文化及人与故事。今天我要和您分享的朋友,就是一对专攻紫砂壶制作的工艺师夫妇马国芳和顾建余。
马国芳和顾建余,虽然还不是制壶国家级工艺大师,但他们已经是国家级工艺师。大师和工艺师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是年龄大小时间长短?还是关系人脉?还是?当然差别很大,但从每把壶的价格上来说就是五位数以上。其实,大师与工艺师的根本区别,不仅仅是金钱,首先是学养、是创新、是传承的自我完善,说白了,就是作品。因为,没有谁比做壶的人能更了解紫砂泥土的味道,那些老前辈们给后代留下的紫砂壶样式,比如老僧读经、仙翁采药、高人对弈、骚客吟诗、美人抚琴、樵夫砺斧、村妇养蚕、牧童弄笛,兰石相依、花竹相亲、人兽相和、梅雪相携……每一把壶都有其生命的温度,都有其心血的浸润,都有着匠心独运的创造,说白了就是一壶一乾坤,一壶一世界,每把壶都是大师们留给后人的符号和坐标,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都是推陈出新的大境界。
过去我们知道,所谓书画大师和书画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那妙到豪巅的神来之“壶”,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匠”,就是没有破茧成蝶的“蛹”。这一点,马国芳和顾建余是有深刻体验及感悟的,所以,他们把读书学习交友,看成比做壶“机器”更重要的事。多年来,他们以壶会友,在全国各地拜书画家及国学大师为师,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顾建余专心致志练习书法,且在国学造诣上提高进步很多,证书提款及创意心得得到了圈内专家及紫砂壶友们的好评。
马国芳和顾建余是有追求的人。他们为钱,又不惟钱。说白了,就是在赚钱之外,还看重友谊感情及缘分,这在充满铜臭气的今天很难得。我在天津看到了顾建余对老父亲那种亲情那种关照那种令人感动的东西。我感觉到了,他们做壶人,大多把不同的情感愿望、人生境界和万事万物万种情愫艺术化的揉和在泥料之中,一经妙手点化,瓜果梨桃、人物众生等这些带有灵性的生命便奇美跃出。不仅成了品茗的正宗茶具,而且还成了天下人,特别是文人墨客陶冶情操、怡情雅玩的绝妙佳品,而这种快乐时每个艺人及大师所永恒追求的东西
据说马国芳和顾建余是虔诚的居士,对国学充满了敬畏之心。一个人如果有敬畏之心,有信仰,那么他做人做事是有底线的,是可信赖交往的。有信仰的人虔诚厚重,心中有佛,知晓舍得、轮回、果报。用心做壶,用心修行,用心结善缘,一切都在舍与得,得与舍的轮回果报中吧。
说来说去,还没说到标题的含义,马国芳顾建余是紫砂故乡宜兴丁蜀镇有百年传承的制壶世家,且储藏的原矿砂即精且多,是典型的南方人。但是,多年来,他们以壶会友,在北方又结交了很多各界朋友。所以说,南方也好,北方也罢,都是一个道场,都是一种寄托的载体。这就如同一把千变万化的紫砂壶,无论丑俊,只要来到了这个世界,它就是有生命的精灵,就会影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就会给每一个和他结缘的人一生的故事。因为,只有人才能用心血去点化着那原本没有生命的冰冷的壶,而一旦这壶在真情的浸润中赋予它生命,它自会给你“寒夜客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回报。
心灵的悸动,非有令心灵悸动的诱因。我和他们夫妇的交往的心灵悸动,在于他们的大爱、包容、宠辱不惊的大气。他们既有那种南方氤氲的温柔,性格里又有那种北方不计较的豪爽,顾建余和我说,人不能太小气太计较,活着就要快乐,而快乐的方式之一就是舍得的掌控,以壶会友,以壶交友,给人的不仅是舍,更多的是得。壶虽然不是宝石美玉国宝,紫砂壶是那样的普通,是那样的低调不事张扬,更不在意人们对它的评论,它就是那样淡定自信宠辱不惊的看庭前花开花落,可是,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之家,都离不开这实用且又是地位、富有、气质、学识、爱好的集成,都在这一把小小的或大或小的紫砂壶上呢?
美好的梦想,师承的造化,大师的桂冠,离不开“工夫在诗外”的耕耘,而这扎实的沃土就是看财不是财,看壶不是壶的那“心无挂碍”的大境界大造化。
因为,紫砂是一种品位,有品位的人在手捧紫砂壶遐思冥想时,会神游物外物我两忘,用水和茶和紫砂和心境的交融享受那片刻的还是那一生的宁静呢?
(张铁钢 菊菊草)
马国芳顾建余夫妇和著名书法家雷鸣东合影
又称《西施乳壶》,是传统造型。此壶的最大制作难度就在于壶盖,这是截盖式样,壶盖直径如大一毫米,会让人感觉戴了一个帽子,显得难看。如小一毫米,会让人有缩头的感觉,不协调。盖的边缘又不能过于锋利,容易磕坏。这把壶,整体处理的还算可以。
雕虫非小技,微处自存真。因说小品不小,其境妙也。明代冯可宾在《芥茶笺》中主张“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这也算是茶人的一大喜好吧!
这是顾建余先生创作的【倒把西施壶】及撰文:黄金段泥制作,200CC。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