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了解紫砂壶,都是从泥料、壶型、工艺入手,却鲜有挖掘其历史发展或名家背后的故事,本期整理了6个关于紫砂壶的冷知识,饶有趣味,一起来看看吧~
1. 紫砂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大变小的?
现今我们习惯将紫砂壶分为大品、中品和小品,大品是指300c以上的壶,中品是指200cc-300cc的壶,小品则为200cc以下的壶。
而紫砂壶的大小并不一直是如此,明代的紫砂壶,除了款式变化多端外,壶型大小也很不相同。总的来说,明万历之前,崇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
潘小忠《朱泥水平壶》
时大彬自从和诸多文人结交之后,才改作小壶。之后徐友良诸家,更是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等,都是以“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
可见,紫砂壶由大变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也标志着审美的多样化。
2. 存世的大彬壶为什么这么少?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生平活动于明代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朝之间,历经明清两朝,享年七十有余,一生创作的紫砂壶数以千计,但为什么现存于世的大彬壶却不多?
时大彬像
除了紫砂壶本身不易保存、容易损耗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许多大彬壶都被时大彬自己给砸碎了。
史书中这样记载:“每有新作,如不惬意,即行毁弃,虽碎弃十有八九,亦在所不惜。”
时大彬《大彬六方壶》故宫博物院藏
成名壶手的壶是黄金白银,时大彬却“在所不惜”,可见其纯粹而执着的匠心,因而现今存续的大彬壶,件件为精品,享有“千载一时”之美誉。
3. 顾景洲为何改名顾景舟?
顾景洲的父亲顾柄荣生有三子,分别取名景洲、陆洲、锡洲。
1948年,顾老精心制作了5把石瓢,自留一把,其余4把想赠给包括戴相明在内的四位朋友。
这五把壶的生坯在宜兴做成后运往至上海,戴相明和画家江寒汀带着壶坯到了吴湖帆的家里,吴在5把壶上题写了诗句,在4把上又画了不同风韵的疏竹,第5把则由江寒汀画了一只寒雀。
顾景舟制壶像
最后,戴相明把这些画完的壶坯送还到顾家,由顾景舟的弟弟谈尧坤用双刀技法镌刻后烧成。
江寒汀托戴相民,将任书博刻的“顾景舟”三字方石章、王仁辅刻的“景舟”二字长方石章,转赠给顾景舟,“景舟”二字是江寒汀按画意所起,寓意为艺海一舟。
于是,自这年夏秋开始,顾老所制的5把石瓢壶就开始启用此章。后世把这5把壶称为“相明壶”、“寒汀壶”、“唐云壶”、“湖帆壶”、“景舟壶”。
4. 配套紫砂茶具的“头”,指的是什么?
配套的紫砂茶具,遵循的原则是:茶杯数量少,茶壶的容积就小;茶杯的数量多,茶壶的容积就大。
毛国强《游仙茶具》
但茶壶的容量必须超过配套茶杯的总容量,如“六件头”壶的容积,必须有6杯左右的容积。
配套碟子的口径,一般应是配套单杯的口径和高度之和。配套盘,多为10寸大小。
高建芳《六件西瓜茶具》
例如:
三件头——1壶2杯;
五件头——1壶2杯2碟;
六件头——1壶4杯1盘;
九件头——1壶4杯4碟;
十三件头——1壶6杯6碟。
5. 名家制壶会留下“暗号”吗?
在壶内留下暗号、暗记,是名人名家的常用方式。
《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时大彬曾用大拇指在壶把下端按上自己的指纹做记号。
顾景舟曾在上海隐姓埋名生活了三年,每天的工作就是秘密仿制历代名壶。在仿制时大彬壶时,他会在成品内刻一个小小的“景”字,粘上一点脂泥盖住。
几十年后,他受邀至香港中文大学讲课,在陈列室看到了一把被称作“时大彬传世器”的紫砂壶,他伸手摸到了当年自己留下的暗记,众人请牙科医生将曲镜伸进壶内,验证为实,引起一片惊叹。
6. 紫砂界最牛的村子,你知道吗?
在宜兴丁蜀镇川埠有一个上袁村(上世纪90年代初改名“紫砂村”),这里“家家捶泥、户户制陶”,堪称宜兴紫砂工艺人才之摇篮。
自明清以来,上袁村至少已有6500多年的制陶历史了,可谓历代巨匠辈出。先后有陈用卿、惠孟臣、陈鸣远、邵旭茂、邵大亨、邵友泉、邵友廷、黄玉麟、程寿珍、王寅春等大家生于此,长于此,并成名于此。少年时代的顾景舟,也曾生活于这一紫砂壶发祥地。
他们个个都是上袁村的骄傲,而数十位大师云集一村之景象,也堪为陶艺奇观了。
千年紫砂文化博大精深,细心研究会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趣事与奥秘,正确认识紫砂壶,了解其背后的渊源,才能更好地使用与品茗。每多深入一层,天地便开阔一尺,身心之境,也将随着时间与知识的积累,发生美妙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