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兴紫砂发展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紫砂是可以分为三种不同风格的:即平民风格、文人风格及宫廷风格。
平民风格:宜兴紫砂植根于宜兴日用陶器的土壤中,据考古发掘方面的资料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地区就有制陶活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宜兴成为南方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地之一。唐宋时宜兴生产的青瓷及日用陶器已经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要。1976年出土的宜兴羊角山南宋小龙窑里的砂器残片,在胎土色泽,造型手法等方面已具有紫砂雏形。明清的紫砂产品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普通平民日常用的壶罐类、瓶盆类、餐具、文具等。平民风格的紫砂用料普通,造型简洁,实用功能强,而且价格低廉。
文人风格:中国文人对茶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自宋代以后,曾出现许多有素养的读书人,这些名仕爱好琴棋书画,沉浸于文房清玩的趣味中。文人们在书桌上摆放自已喜爱的文房四宝,也以佛像、盆石、铜器、陶瓷为饰物,而鉴赏这些物品的眼光就成为文人应有的修养之一。饮茶品茗是文人们聚会时的一件大事,因此文人便将他们的审美情趣投注到紫砂壶上。像时大彬等制壶名师也常常会到文人处作客,听取文人们对茗壶的要求和修改意见。最著名的是清嘉道年间以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陈曼生曾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进行茗壶的设计和制作。制壶师可能是受到了文房四宝上装饰手法的启发,在传统紫砂器装饰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紫砂陶艺新风格。文人风格的茶壶用料讲究,造型简洁,雅而不俗,铭文借物寄情,这种宜兴紫砂壶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内涵。
宫廷风格:明清皇室御用紫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第一种是地方官吏选择民间优秀工匠制作的精品进献朝廷,供皇室使用。第二是紫砂壶经皇帝本人使用后,发现不合自己的审美标准或是使用习惯,遂提出构想,由宫廷造办处画好图样甚至做好木模,交有关官员到宜兴定制。因此凡是进入宫廷的紫砂壶,必定是精选优质陶土,由最出色的工匠费尽心血制成。在风格上,宫廷紫砂茗壶造型端庄,体现出古典厚重的艺术风格。其主要成就是在装饰上,开创了多种全新的手法,呈现了一派富丽堂皇、精致高贵的宫廷风尚。
此三种不同风格并不互相排斥,它们虽有着各自不同的服务对象,却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在服务于广大平民的紫砂壶品种中,曾广泛流行一种被称为“什锦贡壶”的低档商品,它们分别称作“莲子贡壶”、“灯笼贡壶”、“洋桶贡壶”、“凹肩贡壶”等等,究其来源均是清代进献宫廷的茗壶样式,只是作为民用壶后,选料普通,工艺简陋而已,但并不影响泡茶的实用功能。这种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乡镇茶馆中及平常百姓家都可以看到。在这类茶壶上均有刻画装饰,正背面分别刻上简洁的梅兰竹菊及诗文,这是清代文人壶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