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紫砂壶发展与铭文装饰艺术

  • 日期:2013-05-2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陶刻题名不仅是紫砂壶的艺术装饰手法,更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能直接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文化底韵和艺术修养。陶刻内容和画面、布局、书法、刀法等相互溶合。决定了紫砂壶的艺术品味。两者交相辉映,与壶体互补互助,乃至相得益彰,以达到精美的境界。

有人把紫砂壶的壶体装饰分为贴花、泥绘,但是最常见的装饰手法是陶刻。陶刻是集诗词、绘画、书法、篆刻融合一体的紫砂陶刻装饰艺术,人们鉴赏紫砂壶多数用“泥、形、工、饰”四个字,即称赞颂它独特的材质美、别致的造型美、精湛的工艺和高雅脱俗的装饰美。显然,陶刻业已经成为一种衡量紫砂壶的准绳其对紫砂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陶刻题名中,我认为不仅是紫砂壶的艺术装饰手法,更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能直接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文化底韵和艺术修养。陶刻内容和画面、布局、书法、刀法等相互溶合。决定了紫砂壶的艺术品味。两者交相辉映,与壶体互补互助,乃至相得益彰,以达到精美的境界。综合上面所说,鉴于陶刻的重要性,我将在下面从紫砂的历史、铭文的历史与源流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前铭文概况和今后铭文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1.紫砂壶的历史
        就拿紫砂壶的起源来说吧,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起来已经有大概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也只能含糊的笼统的概述下!不过,紫砂用于做成壶来说的话,那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了。从此以后就形成了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的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紫砂壶的泥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就是人们俗称“富贵土”。因为,生产在江苏宜兴。所以,称为宜兴紫砂。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紫砂的泥料深藏于岩石层下,一般都是分布在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差不多在一米左右,它的化学成分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砂泥主要的矿物成分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削和铁。还有资料所述中的紫砂壶的创始人供春又名龚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人,原是宜城进士、官四川参政吴仕的书童。吴仕年少时在湖滏山中金沙寺读书。寺内有位老僧,不知其姓名,人称“金沙寺僧”,是制陶名手,特别擅长制作紫砂壶。供春在空暇时,总是喜欢蹲在一边偷看老僧制壶,暗地学做,终于掌握了制壶技艺。据传说他仿照寺内天井中的一棵百年银杏树瘤的模样,试制“树瘿壶”。其壶刻画生动,形象逼真,后称“供春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据传即是供春所制。

供春壶

清文人制壶、铭壶大概是在明末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恭寿、夹谷亭长、种榆道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拔贡,后来任江苏溧阳知县,官至海防同知时病逝,阮元为浙江巡抚时,与他曾经有交往。他长于篆刻,是继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之后,“西泠八家”中的重要人物。他又喜欢制宜兴紫砂壶,善画山水,介干明代姚绶与程燧之间,花卉兰竹虽源自陈道复、李觯,但不拘于宗法,而有潇洒之趣,实为赵之谦的先驱。陈鸿寿的书法造诣最深,篆、隶、行、草皆达独特境地。他习隶书,喜爱《开通褒斜道刻石》等摩崖和碑版,字形呈扁方,中宫紧密收缩,横、撇、捺笔左右伸展,如长枪大戟,横向取势。同时将字形各组成部分拉开距离,使字形在疏密、伸缩、正欹等空间关系上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然后再从整体章法上寻求平衡。为了追求奇异的姿态,其横画甚至矫枉过正地经常左高右低,由此亦可看出他所选择的是一条追求奇险的极端道路。尽管陈鸿寿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但从其作品来看,他正是以其极端标新立异的艺术面貌,从众多的隶书名家中脱颖而出,而成为清代隶书领域内一支引人注目的偏师奇兵。陈鸿寿的行草书似乎以帖学为基础,然与赵孟頫、董其昌异趣,而且与以往帖学派诸家不相同,表现出了淡泊洒脱的风格意趣。我们在这个路上修行书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自己从而也感觉到自己每天要必须增加这方面技法、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提高。

惠孟臣梨形壶

        2.紫砂铭文的取材、表现形式、内容以及修辞手法
        一般铭文取材于《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和有关画册之类的书籍。二十世纪初,紫砂壶镌刻更加风靡一时,题材更为广泛,除了山水、花鸟、诗句外,还拓展到古钱币、秦汉瓦当及彝器铭文等;在书法上,则楷、行、草、隶、篆等。
        铭文的表现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惟有紫砂名家高手与社会的文人结合,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巧妙地把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金石、篆刻等技法与紫砂泥的特质结合。
        铭文的表现内容就如茗壶,是用来沏茶品茗的,所以题铭总要与壶、茶或与制壶、饮茶的情景联系。当然最好是壶、茶、情三者融为一体,退而求其次,也总要与其中之一二相切。(1)切壶切形:很多壶铭,都与壶名有某种联系。如曼生的“天鸡壶”铭文曰:“天鸡鸣,宝露盈”。(2)切茶切水:茶壶是用来沏茶的,因此,有关饮茶品茗的铭文最为常见,占了壶铭的大宗。传说最早的铭文是元代隐士孙道明(号清隐)在茶叶罐上题的,“且吃茶,清隐”。这三个字铭文便与茶有关,而且表达了作者面对乱世只能无可奈何地“吃茶”度日的无奈。(3)切情切景:艺人或文人在创作壶艺、饮茶品茗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抒情与写景题于壶上,此等壶铭,尤见功力。(4)铭文的修辞手法:①拟人:把茶壶拟人化。②比兴:前面提到,有壶、茶、水而浮想联翩。引申开去,是提铭的常用手法。③格言:壶铭中常用格言警句等,使人把玩欣赏之时,如对座右铭,可时常警策自己。④对偶:壶铭多用于对偶句,这是传统的中国文化独特的修辞手法。⑤用典:铭文大都短小,要使其包容的内涵更多,用典是一个好方法。

刘一飞段泥大西施

        3.名人铭文赏析
        “漱石枕流”就源于这个故事,人们用它形容隐居生活。壶以“漱石”命其名,当有隐逸之意,意指是隐逸之士把玩之物。铭文作者用“漱石壶”而撰“寒夜最宜当酒”壶铭,切茶、切壶,表现了“以茶代酒”的儒雅之风和隐逸之士的悠闲生活。
        嘉庆二十年(1815年),这是陈鸿寿(曼生)在溧阳为官(县令)的最后一年。这年夏天,他在一具名曰“漱石壶”的壶底撰刻,查看完整版本,铭文赏析“寒夜最宜当酒”.
        “寒夜最宜当酒”。是什么能在寒冷的夜晚可以当酒呢?不言而喻,是“漱石壶”中的茶。铭文中虽无一个“茶”字,然而铭文却与壶及壶中之茶浑然一体,是一则切茶、切壶之妙铭。作者的奇巧构思令人赞叹。
    “寒夜最宜当酒”,语出宋代诗人杜来的《寒夜》诗。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4.紫砂陶刻装饰艺术及源起
        在紫砂陶刻装饰中因该如何去表现,表现出来的效果是否满意,装饰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方案,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陶刻则是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集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装饰工艺。

贺洪梅暗香壶

        紫砂陶刻装饰的起源,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紫砂壶雕刻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部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我们先从宜兴壶艺的创始人供春说起。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是时吴氏为准备三年一次的京试而寄居于金沙寺静读,而供春则服侍吴氏的起居饮食。供春闲时就观察寺僧和当地陶工制作各类器皿。据说他有一天利用一块紫砂泥捏成一个茶壶。吴氏拿供春为他所制的茶壶供其友齐观赏,大家看后颇为欣赏,也请供春为他们制壶,由此宜兴壶开始风行,且渐及全国。作为一个侍童的供春的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连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有困难。因此,他请求主人吴氏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亲手刻上。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朝宜兴壶的特徵之一。随著文人的参与合作,为满足自赏,继而将雕刻的部位移到壶腹,镌刻简单的铭文与诗句,以后更发展到刻画或书画同时铭刻。到十六世纪中期,名壶手时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求士人替他书写铭款。但很快他能自行铭款,且无需用笔墨先行书写起稿。据说在后期,时大彬更能运刀如笔。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薰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十八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乾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的、绘画的、雕刻的和订制茶壶主人的室名。实际上,清代嘉道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了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5.陶刻的技法
        我在紫砂陶刻中,由于没有跟谁关于刀法上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以自己阐述的话可能会有学术上的错误,以下借鉴资料加以简单的介绍关于陶刻技法上的内容。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它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和国画相似的。即有书有画,书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略有不同,需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晰而且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著字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做到结构相称,刀法分明。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以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就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在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如果空刻就须要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者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利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唯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以轻可以重,或者虚或者实,可以粗可以细,或者刮或者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至于紫砂壶的陶坯刻款则有下列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1)乾坯刻款:紫砂壶泥坯基本乾燥后,先用毛笔书绘字画墨稿,然后再用钢刀按照笔画进行雕刻出来。(2)写泥刻款:紫砂壶的泥坯还含有百分之二十的水分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3)湿泥刻款:紫砂壶泥坯近于乾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4)描边剔泥刻款:先用细刀描出轮廓边,再用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份。这样的陶刻手法能够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陶刻的艺术紫砂陶刻装饰手法独特,以刀代笔,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神韵怡然,彰显了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的高雅风貌,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体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只是,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那一位书画名家在饰壶时,倘若不加刻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的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徐秀棠大师在述及他的陶刻观时说道:“我在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如我为吴群祥所制方正壶上题铭曰:“自成甘苦注方孤”,这里面带点哲理。翻模高手乐泉生业余爱好所作自赏之壶上题铭:“乐此泉流趣亦生”之句,把很多要说的字外之言与乐泉生的名字结凑在一起。如此,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理论上看到的必定要自己亲身体会下,要靠自己进行实践,没一个技法上的成熟都是靠每一天的积累实践。开始可能会对刀法很陌生,不知道自己划的是什么刀法,也不知道这样的划法是否正确,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表现方法。所以,要学习前人,稳定基础。然后,加以自己个人化的感觉去尝试,我目前就是靠这种多练、多看、多尝试的各种技法的表现。
        6.铭文艺术以后的发展趋势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近代和现代,宜兴紫砂到达鼎盛时期,从泥料质地到工艺流程,从紫砂科研到流派创新都有新的发展,韩美林等也都为紫砂作品自撰铭文,题诗作画,并自创新款, 紫砂壶在明中期,由日用粗陶向工艺陶转变之后慢慢开始流行起来。恰恰在这时候,艺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又空前活跃。
        7.从艺后感
       上面是所说的关于紫砂壶及铭文艺术自我介绍装饰方面的介绍,由于介绍的面比较多,所以有些内容上介绍的比较含糊不够专业、交代的不够深。主要是我个人按照自己对紫砂起源发展及装饰的理解认识来进行一些交流性比较强的内容上的诠释,有些是参考资料上面的内容借鉴下,目前的我大多数从事紫砂陶刻与其他的陶瓷装饰内容,陶刻让我的感触比较深刻,因为本身自己就是喜欢书法绘画,所以选择陶刻。先开始对刀与紫砂材质了解还很生疏,到刻的时候心理感觉不敢下刀或者是刀划时不敢用过多的力,因为刚接触不久都会出现刻得比较质嫩的感觉,不够老练不够成熟。所以,自己在平时空闲时便会去紫砂器皿店里去看看人家刻的东西,学人家的用刀,也有时会去李伟老师工作室里,然后在边上边和他聊天边仔细的看他在茶壶上行刀刻绘中走刀的运势。感触很深,然后学着模仿李伟老师的刻法加以尝试,感觉比以前好多了。有的时候自己也会想起打几块泥片。等干之后在上面尝试着创作方面的取材,用刻来丰富内容用几块串联一起为装饰。
        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去,自己对刀法上的转刀,刻三角地和平地都有了较熟练的掌握,虽然有的时候刻的时间长了觉得有点累,但是,这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过程与学生时代的不同之处,想的也比以前多的多,以前没有的意识现在一下涌在心理,有时觉得透不过气来,然后就找些同行的人一起聊天,谈论书法,绘画,陶刻技法上的自我理解与学习钻研方向。还有一个最让我感觉到最好的一种玩的过程就是经常几个同行和我们可爱的陈亦军老师一起晚上聚在一起喝酒,不要以为我们在一起喝酒就是消遣、玩,其实我们在一起聊天时,并不是在聊一些无聊的一些生活杂谈,而是聊书法,聊历史,聊艺术人生。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的表现。
        我们热中于艺术,我们热爱艺术,我们把自己的任何事业任何喜爱的都会当成一种自己的艺术表现对象来看待。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紫砂陶刻也是我对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

陈夕良子冶石瓢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上一篇:紫砂五美 下一篇:紫砂壶的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