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为了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计划经济框架下,宜兴政府为了出口换汇,调集了宜兴所有最优质资源和人力支持紫砂工艺厂,十几年中宜兴紫砂进入一个全新高速发展黄金时期,紫砂工艺也成了宜兴一张亮丽的名片。紫砂工艺一厂产品“厂货”大步走出国门而名扬四海。
80年代原紫砂一厂“厂货”全部优先采用黄龙山四号井中优质原矿紫砂泥,精选调配不掺杂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用当时全国唯一“官窑”隧道窑逐渐加温,逐渐减温一次成型,一次烧成,成品后无论在“水色”。“色泽”,“透气”,“结晶”上都属品质优异,无以伦比,黄龙山四号井紫砂泥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微量矿物元素,长期使用对人体有益。黄龙山四号井泥矿风化粉碎陈腐后颗粒饱满具有特有的双气孔结构,透气而不渗水。开水冲泡后发生物理反应,产生离子作用极大程度改善水质,使茶汤更清,更醇,香浓持久,口感最佳,黄龙山四号井泥料油性充盈,在隧道窑特有气氛中烧成后,如同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稍加抚摸油亮温润,经开水冲泡,矿物成分受热反应,颗粒中充盈的油性自然外溢,里热外冷浆头沉淀凝固,于壶体外表形成了天然漂亮的“包浆”和“皮壳”,摩挲把玩,爱不释手,无需人为茶汁涂抹,蒸煮,只需冲泡几次就效果明显。滋润亮泽,阴柔温糯,油亮含蓄而毫不张扬,如同久用的紫檀家具。
80年代一厂“厂货”做工讲究传统而规范,工艺流程几百年传承,口盖严密,全凭艺人长年经验累积,依凭黄龙山泥料的特性,软硬,厚薄,科学计算后恰到好处。如同中国的书法一气呵成,一笔到底,原汁原味,原生态,而绝不使用机械整口,几次削磨,几次烧成,最后再机械抛光。
80年代一厂“厂货”使用黄龙山四号井泥矿“目数”合理,透气良好,明针到位,自然古朴,敦厚稳重,粗旷大气,不同于有些外地泥料,“目数”过细,缺乏天然颗粒和矿物油性,透气性能大为减弱,稍需明针后采用机械抛光,结果成品如同天津“泥人张”,泥人作品细腻而无骨力,几次成型,几次烧成,壶体表皮瓷化,难怪“养壶”不易,久用而不见“包浆”和“皮壳”,双气孔的特性结构也消失殆尽。
80年代一厂“厂货”造型优美大方,久看不厌,无可挑剔,其创作大多源自原一厂,经过美术学院造型设计专门培训的大师和高工成名的经典之作。
80年代一厂“厂货”作者,年轻聪慧的壶工当初全部是在原一厂大师和高工手把手带教下,“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大多已经成为制壶高手或名人名家了,如今早已价格不菲了。
星移斗转,光阴如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今天重返故地宜兴丁山,变了,一切都变了,黄龙山四号井因八九十年代过渡开采面临枯竭,政府下令保护性地关闭。全国唯一官窑,具有特殊“气氛”的“隧道窑”拆了,登峰造极辉煌无比的一厂散了。名扬四海,一壶难求的“官窑厂货”不见踪迹。聪明睿智的大师高工也全都回家单干了。曲终人散,历史是不会重演了,然而一厂在紫砂史上的丰功伟绩不可抹杀,谁也不能忘却,一厂“厂货”就是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八九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厂“厂货”几乎全部贱卖海外,国内所存无几,实属无奈,今天睹物生情,感叹万千,追思一厂,善待“厂货”,相信是金子总归会发亮的,时间将会证明这一点,也相信每个老紫砂人也会有这样的同感。
纵观上述,一厂“厂货”意义深远,品质优异,而不可再生,确实是弥足珍贵而不可多得的。
一厂散了,但是一厂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