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泥质是入目的第一要素,也是能否在使用中增添美感的主要因素。
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烧成后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由于矿区、矿层的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错变化,其色泽就变化多端,有紫色、紫褐色、红色、米黄色多种。
现代化工技术介入,在基泥里加配各种适量的化工着色剂,其发色效果也不同,能生出诸多泥色来,如古铜色、墨绿色等。
色泽外观是泥质的直观外现,完全听凭个人的喜好而定。
紫泥紫砂壶:王锦心制 祥狮送瑞壶
当我们肯定某种颜色的茶壶后,应再认真感觉一下泥质的高低。
成品茶壶泥质的高低,一是本来的品质,二是烧炼的火候,三也包括制作者加工施技的作用。
明清、民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料矿区全在黄龙山黄石矿下(部分红泥原矿在赵庄),开采全部凭借人工,而非机械作业,产量虽低但往往选料精细,容易分清高、中、低泥质,即底槽清泥、紫泥和红棕泥,其加工也较繁复,陈腐时间长,泥色相对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
一些存世老壶泥色极其温润,除了养壶得当外,其本来的泥质就好是基本原因。天青泥便是其中的皎皎者,特别滋润,这种泥在出矿时,泥块的侧面现出如天青之色,故曰天青泥。
大红袍紫砂壶:汤先武制 黄金颂壶
据说,北方京津之地的一些农民就地取材,用黄泥制壶,再加以涂抹染饰,冒充紫砂壶出售。这种假紫砂壶只要稍作留心,极易辨识。
在陶都宜兴,没有这种现象,但紫砂壶的价格却悬殊极大,一些路边店甚至还有几元、十几元钱的茶壶和二三十元的“礼品套壶”,还配有茶洗、茶盘、毛巾等茶艺用具。这内中的因素很多,其中泥质的好坏是一个重要原因。
段泥紫砂壶:殷祥制 三友壶
从宽泛的范围说,这些茶壶的用泥都是紫砂泥,但质量好坏,却差别很大,有几毛钱一斤的,一元多一斤的,还有四五元一斤的,在洑东、湖㳇等地,紫砂原矿泥几十元一吨,而黄龙山产的紫砂泥要四五百元一吨,底槽青则高达二三千元一吨。练泥作坊出售的熟泥一大块重 40斤,如果用石膏模成型可做容量 350 毫升至 450毫升容量的茶壶40至50只,泥料成本不高,批量生产,总体成本也相对较低。
价格便宜的茶壶、茶具,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有些产品泥原料完全改变,属注浆产品,大批量生产,其外观效果与紫砂极相近,但烧成后,它的属性应为炻器,断面有玻璃相,不透气,失去了紫砂壶储香透气的优良特点。
粗砂红泥紫砂壶:徐聪制 笑樱壶
现今有一种调砂泥(包括粗砂、细砂)做的壶,表现粗犷风格的材质特点,手摸上去有颗粒不平感,与光滑平整的细腻风格相左。这种粗砂做的壶给人以新颖的艺术感觉,但这种粗砂调备的泥质,决不是粗制滥选的结果,其泥质同样显示出纯净温润、凝重素朴的特点。但若见到的如皮肤上生了痱子样的,就不应嘉奖了。
本山绿泥紫砂壶:姚玲英制 供春壶
决定泥质好坏的另一个条件,就是火候,“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一旦火烧过了头,就会发泡,变形变色,窑中气氛特变时,泥坯甚至有如出笼发泡的黑馒头,全无壶形;而火候不到,往往出现“夹生”之色,无光无彩,泡茶也养不出效果。
不到温度的壶现在常用再烧一次的方法来弥补,行内称“复火”,但容易“惊开”,出毛病,要有经验的师傅才能掌握。
黑星土紫砂壶:袁辉制 丁卯壶
一般来说,所有的紫砂泥做成的茶壶都能泡茶,但便宜的茶壶因为所用的泥质相对较劣,不够纯净,成品的自然色泽也就不够理想,相对较暗、较闷、较死,有种僵化、板结的外相,因而在卖出时外表往往会作加工处理。
紫砂壶使用的时间越久,被把玩摩挲的时间越长,它的光泽越发明亮。但有人耐心不够,欣赏要求不同,希望茶壶一经购得便光可鉴目,卖家于是针对这种心理,使用了“擦蜡”工艺,大做表面文章。
墨绿泥紫砂壶:顾斌武制 竹段壶
所谓擦蜡,就是指茶壶烧成后,先用铁砂布将壶面磨光,在棕帚上涂以石蜡擦在壶上,使之光彩照人。但这样的茶壶浅薄、浮躁,没有什么含蓄的艺术魅力,也破坏了壶面的物质结构。
现今市面上有较多的光滑明亮的茶壶,有相当部分是用石蜡或鞋油擦亮伪饰的,极不可取,因为使用时碰到沸水会溶化,极不卫生,必须洗冲掉这些石蜡和鞋油后方能使用。
凡进入壶圈的内行,绝不买外表设色的茶壶,茶壶爱好者应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