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壶,乃清代制壶高手陈鸿寿(号曼生)创制,始称“瓢”壶,其后多有摹古或创新之作,在发展的历程中,后人改称“石瓢”壶。
谭泉海 大石瓢壶
“石瓢”壶制式丰富多变,在“曼生石瓢”的基础上不断衍变改良,诞生了“石梅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各式经典。
徐曲 汉棠石瓢壶
在紫砂艺术中,“石瓢”与“掇只”、“匏尊”、“仿鼓”等传统壶型,在紫砂行内称作“跌不破的形”。
国大师徐汉棠曾就“汉棠石瓢”谈及精品“石瓢”壶的特点,他认为一把好的石瓢壶应具备“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韧有劲,敦实调和”的特质,以展现出“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的优势。
徐维明 石瓢壶
1.从壶体看,须刚中寓柔
徐达明 石瓢壶
两条抛物线结合是构成“石瓢”壶体的关键:一条是从口到身与底的转折,转折过程既有力度,又不显得生硬,这个过渡点是整个壶体形态的重要节点,需要通过巧妙的曲线设计来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另一条是从底中心到底与身的转折,这个转折点的处理影响着整体形态的协调性,同时,应注意设计时要使得整壶看起来稳固有力,但又不失流畅自然。
这两条抛物线要运用得当,结合恰到好处,使得壶体在形态上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柔和之美,即呈现出刚中寓柔的感觉。
2.从壶盖看,须和顺有劲
周夏 子冶石瓢壶
“高石瓢”壶盖粗看平展,细看中高周低,中点和边沿的高程应有1毫米差距。盖板线要圆整有劲、丰润秀挺、厚薄适度,下边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交接和顺。
3.从壶钮看,须缓转匀称
鲍玉梅 石瓢壶
“石瓢”壶盖上的钮为拱桥形,高矮、跨度要符合比例,变化丰富。桥中央最狭,慢慢向两面坡状下延至盖面,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三分之二椭圆形,交接若明若暗。拱洞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盖面结合缓转匀称,与桥体形成呼应。桥的两坡对称。
4.从壶流看,须比例恰当
沈龙娣 冰片石瓢壶
“石瓢”壶的壶流为直筒暗接,续出自然。长短、粗细恰当,不可相差丝毫。嘴端 1厘米左右是直形,直形以下渐粗并漫延入壶身,形成自然流畅的效果,似从壶身生出。流的角度要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出水劲冲,不涎水。
5.从壶把看,须自然流畅
赵江华 石瓢壶
壶把作为紫砂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其设计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美感和实用性。
为了保证整体的协调,壶把要与壶流对称,如此整个紫砂壶看起来才能更加和谐统一,增加审美上的愉悦感。
一般来说,“石瓢”壶的壶把内外都是和顺流畅的三角形线条(也部分有作环形耳把),弯曲和延伸时,避免过于生硬或突兀的转折,而三角形线条的设计常常能够更好地贴合手的握持,使得壶的携带和倒水更加轻松。
壶把与壶身无缝暗接,连接处的过渡平滑不显突兀,续出自然。
壶把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既在手感上柔和舒适,又具有一定的抓握感,使用舒适。
6.从壶底看,须匀称统一
棋足(惠祥云 石瓢壶)
钉足(陆小强 矮石瓢壶)
“石瓢”壶的底部多为棋足或钉足,底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布局呈等边三角形,间距匀称,轴线不偏,整体统一。过散或过拢的布局,过大或过小的间距,都可能导致整器放置效果的不协调、不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