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紫砂名家汤鸣皋再谈梅调鼎

  • 日期:2012-08-18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汤鸣皋

我在《江苏陶艺》2003年第3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梅调鼎—曼生之后第一人》的文章。简要介绍了梅调鼎的紫砂壶铭文、铭文书法以及他题刻的一批紫砂茶壶。正是由于他的这一艺术活动,使宜兴紫砂在清代咸丰、同治到光绪这一封建王朝末世放出了一道异彩,写就了紫砂文化史上充满诗意的一页篇章。

梅调鼎的为人极为清高孤傲,他对宜兴紫砂却是一往情深,但遗憾的是关于这位紫砂高人的生平和书法的相关记载非常少见。笔者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东方杂志》上沙孟海先生的《近三百年的书学》的文章中读到一段关于他的文字,短短二百余字,但印象十分深刻。他的书法也是在唐云先生收藏的紫砂壶上第一次看到。几十年又过去了,其间只看到过梅调鼎的两付对联(我在上次的文章中已介绍过)最近读到上海洪王漠先生《清朝王羲之—梅调鼎》(以下简称《洪文》)的文章才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位被东滚书法界誉为清朝王羲之的梅调鼎早年以"二王"为宗,中年以后掺入李北海和北魏碑,笔力挺拔,沉雄剿悍。笔者认为,梅调鼎的成熟书风,基本面貌是以李北海书,用笔沉着舒缓,劲力内含,而笔划之间的起落呼应灵动活泼,似以"二王"影响为多。但他的"笠翁"壶的壶铭却又表现出较多的"褚遂良"。

关于梅调鼎对书法的主张,《洪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书心得上,梅调鼎认为用笔之妙,在于'圆'、'断'两字。所谓'圆',是说笔毫在行经字的转弯抹角处要圆转流畅,毫不勉强;所谓'断',是说用笔要在意连的基础上笔断开,干净利落,交待清楚。"

对此,笔者对"圆"、"断"两字却有不同的理解:所谓"圆",实指中锋用笔,中锋则"圆"(有立体感)侧锋则"扁",在整个行笔过程中,应以"圆"的中锋为主。"断"是指转折处,用笔要"提",副毫已"断",主毫尚"连",即意连笔断之意,然后再提锋暗转,转后即"按",则又成中锋,继续行笔书写。所谓笔笔断、笔笔连就是这个意思,行草书中的笔笔中锋以及轻重疾徐的节奏感就是这样来的,关键就在这个"断"字上,能断,则字字生风,通篇鲜活;不能断,则沉闷拖沓死水一潭,梅调鼎"圆"、"断"两字确实道出了书法的不二法门。印证他的作品也完全可以看出他在这两个字上体现出来的非凡功力。关于他书法的艺术价值,据《洪文》所言:翁同酥曾有"三百年来所无"之叹,在沙老的文章中也曾提到郑孝青对梅字有相似的赞语,后来郑就任满州国总理人品上留下了一大污点,沙老晚年将论文结集出版时已把此句删掉了。翁为光绪之师,郑为宣统之师,两代帝师同时又是两位书法上大师级的人物对梅调鼎的书法作出评价,是可令他傲视清代书坛三百年了。

另据《洪文》介绍:宁波著名古刹阿育王寺天王殿之前三付长联都出自梅调鼎之手,而且至今尚存,其作品流传东流之外,美国亨利尔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书法之外,梅调鼎还擅长作诗,精通经书,"同时"对宜兴紫砂茶壶的制作和题铭,也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他一生为各种式样的宜兴紫砂茶壶制铭不下百余种,并一一为之亲笔书写"。岁月流逝,至今梅调鼎题刻的紫砂壶传世不足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为唐云先生生前所收藏。

洪王漠先生是上海文化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著作100多种逾2000万字,他的祖父洪益三是梅调鼎的女婿,《洪文》同时刊载了梅调鼎送洪益三的四付对联,笔者将其附录于后,以飨同好。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