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扁石壶
扁石壶,“石”为原型,“扁”为摹其形状,属曼生十八式之一,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陈鸿寿)首创,承载着他独特的艺术灵感和生活情感,成为陶艺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清晚期 杨彭年制 阿曼陀室扁石壶
扁石壶的灵感源自陈曼生的一次梦境。在寒榻难眠的夜晚,他被小童唤醒,来到一座桥上。桥头摆放着一块五彩斑斓的扁石,上面写着“有扁斯石,砭我之渴”。在欣赏这块石头的过程中,陈曼生不慎失足掉入桥下,梦中的情境令他惊醒。
梦境如此真切,让他备感神奇,于是决定将梦中的石头形状应用于陶艺创作之中,遂成就“扁石壶”。
清同治 何心舟制 段泥诗文扁石壶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能揭开扁石壶的神秘面纱,窥探到陈曼生创作的背后经过,还能感受到扁石壶所蕴含的深厚内涵,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扁石壶的外观大拙大雅,清绝奇峻,每一寸表面都透露着陈曼生深厚的陶艺功底。壶身的厚实凝重仿佛承载了岁月的沉淀,而钮、把的设计则显得宁静致远,彰显着陶艺大师的细腻心思。整个陶壶散发出的氛围如同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艺术的包容。
清 杨彭年制、曼生铭 段泥扁石壶
杨彭年此扁石壶泥色偏棕灰,泥料砂粒质感明显,壶身似扁石墩,直腹略鼓,斜肩,平盖厚沿,平底内凹呈假圈足,造型别致。整器形制古雅,其壶流、壶把与壶肩线条和谐,一气呵成。壶身上沿刻有铭文“泉石以生香,曼生”,刻字灵动流畅,颇耐玩味,底落“祯祥”篆书阳文印款,把款落“彭年”。
二、汉君壶
汉君壶,与扁石壶器型相仿,是传统壶式之一,晚清至民国时期广受欢迎,成为当时陶艺界的主流之一,其中以王寅春大师所作为最。
王寅春制 汉君壶
在扁石壶问世之前,汉君壶的器型相对较为朴实,大多显得有些笨拙;但随着扁石壶的出现,尤其是自民初以来,艺人们不断进行改进,汉君壶逐渐得以完善和提升,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器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君壶的形制几乎与扁石壶无异,两者几乎合二为一,汉君壶不再独立为一种独特的陶艺形式。
陈洪平制、刘全洪刻 汉君壶
此款汉君茶具属陈洪平大师经典之一,包含一壶、两杯、两碟,采用原矿老段泥调砂制成,泥色古朴温厚,端庄大气,有浓郁的古味,调砂工艺使得壶面粗糙,手感十分特殊,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粗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大拙大雅,内涵至深。
主壶汉君壶370CC,壶体扁圆,底部渐收呈锥形,肩有圆棱,口与肩平滑舒展,压盖外包口沿。正面刻布币,反面刻“红炉石鼎烹团月”,出自一厂陶刻老艺人刘全洪之手,刀法纯熟,遒劲有力,陶刻图案仅此一套不重复,十分难得,不容错过。
范建中制 汉君壶
范建中老师这把汉君壶曾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金奖,380CC壶体,全手工精心制作,原矿紫泥老味浓厚。
嘴、把、桥钮方正中又有圆浑之力,嵌盖圆穹与口唇严丝合缝,细节中见神韵。壶盖壶肩五色土泥绘,传统回字纹装饰增添古雅气息。
尽管同为汉君壶,由于不同壶艺家的学养和审美观念的差异,同一壶款的器物在不同陶艺家的手中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正如俗语所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句话完美地描述了陶艺创作中微小差异的影响。
每一位陶艺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理念,他们通过独特的手法、雕刻技艺以及审美选择,赋予了同一壶款截然不同的艺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