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艺造型变化丰富,“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可以说是集器皿造型之大成。今天我们就专门从紫砂陶艺装饰手法的角度来做一番探讨。自明朝中叶紫砂陶艺进入成熟期以来,装饰手法便逐渐增多,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之后,随着历史的变迁,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有的得到继承,有的却湮没了。当代由于茶文化的勃兴,社会经济的繁荣,使紫砂工艺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的道路,传统的紫砂装饰手法也得以继承和发展。归纳起来,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肌理变化(调砂、铺砂、绞泥、抛光)、型线装饰、刻画装饰、雕塑装饰、印贴装饰(印纹、印贴、簇花、镂空)、泥绘装饰、彩釉装饰、镶嵌装饰
一 肌理变化
利用紫砂陶胎的肌理变化来增强造型的装饰效果,是紫砂艺人早就掌握的一种方法。一般有调砂、铺砂、绞泥三种方法。
调砂
《阳羡茗壶系》称:“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碙砂和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指的就是调砂手法。在紫砂泥里沉入适量颗粒状的细小碙砂,此碙砂既可以用烧发的紫砂器敲碎加工,也可以用未经粉碎的矿泥加工,从而变化出梨皮、鲨鱼皮、满天星等各种肌理效果。由于是掺入泥中,因此制品表里均有,是调砂手法的特点。
铺砂
铺砂手法是将准备好的碙砂或紫砂泥矿砂颗粒撒置于泥片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大部嵌入泥片之中,与调砂不同的是只限于制品表面。
绞泥是我国陶瓷装饰的一种传统手法,早在唐宋时就在长沙窑、磁州窑等制品中出现。紫砂绞泥是利用不同呈色的泥料绞结起来,形成木纹、石纹等自然纹理,或者是布满作品周身,或是作为局部的装饰。
绞泥
抛光是对制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种方法,清末民初出口到泰国的紫砂壶,进入泰国后均被抛光再包镶金属边口。由于抛光的紫砂器失去了温润质朴的表皮肌理,且不利养壶,因此抛光制品在真正的茶人面前是不受欢迎。
二 型线装饰
紫砂陶艺有很多型制是紫砂艺人吸取了我国铜器、玉器及日常生活中用竹、木、石等材料制成的器具的特点而成,因此利用各种型线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效果也成为紫砂陶艺的一个特色。紫砂陶造型上的型线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皮带线、凹肩线、抽角线、折角线等。由于紫砂成型工艺的特殊方法,各种型线均由牛角或硬木等硬质材料制成的专用线尺来规范,因而线条挺括清晰,使装饰性的线条与造型浑然一体。
灯草线:是一种状为灯草的小圆线,一般用在器皿的口沿、底足部,也有单独或成组的用在造型的肩腹部,是造型转折的起止交代。除增强造型的装饰效果外,也增加了器皿口沿部、底足部的应力,减少烧成时的变形。
子母线:是用于器皿口沿或口盖组合的双线,一粗一细,又称文武线。一般处理成上粗下细、上大下小,称为天盖地,可增加造型的安定厚重感。
云肩线:是壶类颈部、盆类漂口下沿等造型转折部分常用的线条,一般处理成薄如一片白云,增强造型的韵律和节奏。
凹凸线、皮带线:是用于器皿腹部的一种型线装饰,分别以线条的粗细、厚薄、宽容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凹肩线:是器皿肩部的一种双曲线,完全是为了增加造型的节奏变化。
抽角线、折角线:主要用于方器的面与面的交接过度。用抽角线或折角线处理的方器,藏锋隐角,使型制更浑厚,并产生多变的光影效果。
三 刻画装饰
刻画装饰是紫砂陶的主要装饰手法。在已完工的半成品泥坯上,用薄型斜口刻刀刻画装饰纹样,有的还需要在纹样内用五色陶土填染颜色,是汇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要素于一体的独特装饰形式。
刻画装饰的操作程序是现在泥坯上用毛笔设计好墨稿,再用刻刀雕刻。也有不画墨稿而直接以刀代笔刻出,依靠操作时运刀的快慢深浅,抑扬顿挫,显示一种迹外传神的美感。
刻画装饰是大家接触最多的装饰手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 雕塑装饰
这里谈的雕塑装饰,主要是指那些以几何造型为主题的器皿上采用的雕塑装饰手法。以肖形状物设计的塑器造型则整体就是一件雕塑品了。紫砂陶艺上的雕塑装饰手法最常见的是运用雕、露、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的花卉、虫、鱼、鸟、兽设计成造型部件,如壶的流、把、纽、足等,再在造型的显见面上施以简单的浮雕装饰。紫砂雕塑装饰功能合理,触觉舒适,使用安全牢固,又要具有趣味性,使“理”与“趣”兼备才是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