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子冶石瓢》
一、流:
流嘴面应当平而挺。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与壶身的连接,其意非流接壶,其势应由壶身引出相接,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
二、盖:
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最忌中间显隆起状。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
三、身筒:
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一几何三角形(亦有人字称谓者),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宵之意。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四、钮:
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正面平视看壶,在立面上除了透视原因,盖与壶底呈弧线之外,钮才是正直意义上的曲线,在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力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五、把:
与流同理,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是把的三角处理。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
石瓢之款式非一致,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余以为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的外在形制之美,又总能熨贴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瞿应绍,估价45-60万
清中期 吉壶款乔鹭洲刻杨彭年制,
估价150-170万
清道光 杨彭年制 紫泥
估价35-45万
申锡制作
估价25-35万
此壶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且温暖亲和,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盖内有微损。
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要运用得当,结合得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盖虽是平盖,但实质上中高周低,中间和边沿有一毫米的差距;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要和顺而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
作者简介:
申锡,字子贻,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人,当年因游宜兴玉女潭有“帝命主苏山,功成有申锡”之句,而取此义,名为申锡,笃志壶艺,且善雕刻。制品喜用白泥(本山绿泥)配制,精者捏造,巧夺天工,若寻常之品,每用模制。所制壶,壶底多钤“茶熟温香”阳文篆书方印,盖内有“申锡”阳文楷书小印。把梢下有“申锡”二字篆章。申锡常和朱石梅等文人合作。《阳羡砂壶图考》称:阳羡壶艺能蔚为名家者,当推其为后劲,后此则有广陵绝响之叹矣。
民国 作者:顾景舟
估价(万):360万
顾景舟 估价180-220万
壶呈直口、斜腹、下腹丰满,方圆柄,平盖,桥型钮,三扁足。此壶式样为传统造型,做者甚多,各有风格。顾老此石瓢不仅工艺精湛、细腻独到,并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壶身与盖、流、柄、足结合精美,比例合度。在紫砂传统造型基础上展现了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了比例的协调与秀美,周身素雅,充分展现了朴素大方的气度。壶以上好紫泥制成,光润柔和,保存完好。为顾景舟先生八十年代所作,属晚年壶之精品。
顾景舟,180-220万
本件石瓢壶从壶式上看,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造型沉稳,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极速有力。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壶把三点形成水平直线,符合科学性,观赏端庄敦穆。此对壶通体不施任何装饰,它以透彻的裸胎之美,展示着紫砂泥质最本真的魅力。素面素心的紫砂,它的低调往往会被初识紫砂者小视。然而,沉静的紫砂似乎也并不会刻意地向观者张扬:它就是那么静静地默坐着,等待着懂它爱它的主人的到来。
顾景舟制 估价80-100万
在点、线、面比例上做了巧妙的处理变动,把原作每处的“锋角”演变成“圆角”,作品更显刚中有柔,线条流畅,搭配更精美,冲泡把玩也十分应手。虽无书画装饰,但仍透露着浓厚的文人气息,这便是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
葛陶中 估价25万
葛陶中 12-15万
葛陶中 12-15万
高振宇制,冯其庸画 估价20-25万
徐达明制 估价8-10万
吴群祥 估价8-10万
高旭峰制 估价8-10万
李寒勇 估价10万
以上四款,均为李寒勇制,估价8-10万
吴界明制 估价8-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