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壶是清代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类有文人情趣的紫砂壶式;由文人陈曼生和一群懂书画、金石的幕僚设计,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制作,器形设计中寄寓了文人的巧思和雅趣,并利用壶铭的艺术联想予以强化,还根据壶形,分别采用不同的泥质,做出天青、黯肝、朱砂、梨皮、调砂、团泥等颜色肌理。
曼生壶器形简洁凝重,壶式以几何形为主,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借鉴古代铜器、汉瓦为壶形,如借鉴铜镜器形的“镜瓦等。借鉴铜水吊形的“石桃壶”,借鉴汉砖汉瓦而设计的“飞鸿延年壶”、“半瓦壶”、“砖方壶”等;第二类是借鉴生活用器为壶形,如“合斗壶”、“柱础壶”、“井栏壶”、“箬笠壶”、“钿合壶”、“合欢壶”等。第三类是壶形仿动植物形态,如“匏瓜壶”、“葫芦壶”、“圆珠壶”、“天鸡壶”等。第四类是按照器用功能设计壶形,如“古春壶”、“吉直壶”、“春胜壶”等。重实用功能是曼生壶的一大特点,不管器形为何式,都可用于沏茶,并且茶壶的容量大小、高矮尽度、嘴把配置都十分讲究。
曼生壶的每一款壶式及壶铭都有一定的寓意,壶铭辞义既切茶,又切茶,还有一定的哲理。如台笠壶“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既切壶形,又切茶。瓢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是切壶的,半球壶铭“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人”
兮乎仙,是切茶的;井栏壶铭“止流水以怡心”,是切水的。
“曼生壶”壶底多钤“阿曼陀室”篆书阳文方印,也有“桑连理馆”印款,把下有“彭年”篆书阳文小方印、壶铭凡由幕客奏刀或代书者。经过这般装点的紫砂壶,成为时人竞相罗致的珍品。在当时一具“寻常贻人之品,每壶只二百四十文,加工者(即经铭刻装饰者)价三倍”,故有“字依壶传,壶随字贵”之说。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夹谷亭长、香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等。浙江钱塘人,为“西冷八家”之一,诗文书画具佳。清嘉庆六年(1801),陈鸿寿以古学受知于阮云台尚书,后任江苏淮安同知。嘉庆二十一(1816),陈到溧阳任职,开始了与紫砂壶的传奇故事。
作为曼生壶的主要设计者,陈鸿寿设计出了著名的“曼生壶十八式”,并邀请制壶名师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及邵二泉等进行制作,又与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撰写壶铭,自己还亲自操刀在壶上刻写,陈鸿寿的这些努力,为使紫砂壶和诗、书、画精美结合成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起到了百家关键的推动作用。
由于曼生壶在紫砂壶的发展史上非常有名,是收藏爱好者们重点搜求的目标,所以,曼生壶到底有多少种壶式,也是一直令人关注的话题。
清代《前尘梦影录》有曼生壶十八式之说:“陈曼生司马在嘉庆年间官荆溪宰,适有良工杨彭年善制紫砂壶瓶,捏嘴不用模子,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一门眷属并工此技。曼生为之题其居曰阿曼陀室,并画十八壶式与之,其壶铭皆幕中友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所作.....”,但此文后面又列举了“石壶桃”等不同的22件铭文与壶名。成书于1937年的《阳羡紫砂壶图考》,在介绍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后,也引录了《前尘林影录》中的22条铭文及壶名,其中有5件与前面的8件传器中的相同,因此《阳羡紫砂壶图考》共提供了25种曼生壶式。
民国时期某古董商用来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样本《陶冶性灵》手稿,最后一页记有:“杨生彭年作茗壶甘种,小迂为之图,频迦曼生为这著铭为右,癸酉四月廿日记。”癸酉是嘉庆十八年,正是陈曼生在溧阳,宜兴之时,因此它所记录的茗壶图形及壶名、铭文,都是很珍贵的。
将这些典籍手稿中所记载的曼生壶式相对照,可发现情况极为复杂,使人无法确定曼生壶前后究竟有多少样式,不过,最为常见的说法“曼生壶十八式”,是相对权威和通行的。
曼生壶十八式,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确切地考证出定论的十八种壶式,但依据著名考古学家、收藏家郭若愚地考证,可以将其归纳如下:
石铫壶,铭文“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僮”。
汲直壶,铭文“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西醴”。
却月壶,铭文“月满则亏,置之座佑,以为我规”。
横云壶,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会儒”。
百衲壶,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合欢壶,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春胜壶,宜春日,强饮吉。
古春壶,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髻。
饮虹壶,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瓜形壶,饮之吉,瓠瓜无匹。
葫芦壶,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天鸡壶,天鸡鸣,宝露盈。
合斗壶,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员珠壶,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乳鼎壶,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镜瓦壶,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棋奁壶,帘深月迥,敲其斗茗,器无差等。
方壶,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