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经朋友介绍有幸认识了小良老师(高工,具体名字不好说),发现老师也丝毫没有架子,以茶会友,谈天说地,慢慢的脑海里小良老师的轮廓也就越来越清晰了。
小良老师,土生土长的丁山人,自小学习成绩就不好。大小父母就告诫小良老师,不好好读书,你就得玩泥巴去了。
玩泥巴,就是制作紫砂壶的意思,在当时的年代,作壶是件不光彩的事业。在当地人眼中,只有混不下去的人才会玩泥巴去,制作紫砂壶是件很低贱的行业。
成绩不好的小良老师,初中就辍学了,混了一年多也没见有啥起色,就给父母安排到一个远房亲戚的小作坊里,做了一个"伟大"的制壶学徒。
和天下的所有学徒一样,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
师傅严厉,刚进来有啥都不懂,受了多大的苦,挨了多少谩骂,不知道流了几滴眼泪。我想这些,只有小良老师自己才说的清楚吧。
按照老师自己的说法,当是是觉得受够了,甚至有种奔溃的感觉,但是有些东西回头看看也就那样。
日子熬着熬着就过去了,从一个新手到真正自己上手制壶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2个月的磨练,小良老师真正做了一把属于自己的第一把壶。
虽然是半手工的,但是也足够小良老师手舞足蹈高兴一下午了,对于之前的苦楚,仿佛也冲淡了很多。
冬去夏来,四季轮回,就这样更替了20多年,从一开始的喜悦,到平淡无奇,从学徒到助工到高工,仿佛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自然的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中间的过程,小良老师也没多说,我想肯定不如老师表现的这么风轻云淡。
但是跟小良老师交谈过程中,老师也讲了很多业内小趣事,和一些行业内幕,可以说非常的扣人心弦了。
首先,小良老师说,为什么现在很多壶和图片有略微区别,很多新手就会觉得你是骗子,壶的图片都是精修过的。
他说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的壶都是全手工制作了,可能从大体上看是没什么区别的,当是要是细细来看,还是有略微区别的。
先不说收缩率是不可控制,当当在制壶的每一处拍打,甚至是明针等细小的步骤,可能影响着成壶的质量。
他说这就是全手工紫砂壶的魅力所在,因为每一把壶都可以算的上孤品,算的上绝无仅有的。
中间他也讲了一些调砂的事,他说,现在壶很大部分都需要调砂,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且,调砂和铺砂又是两码事,千万别搞混了。
中间小良老师甚至开玩笑说道,别看我这高工表面很风光,其实里面的水也深的很。
他说现在国家对其职称有严格的要求,像高工职称,必须有硬性的条件,像他那样初中就辍学的,放在现在根本就不可能考高工证。
因为考高工资格证,先天条件就必须得制壶工龄二十五年以上,并且具备工艺美术理论讲座水平,而且在工艺上必须得有国家级操作表现,
他说现在很多人达不到这条件怎么办?买呗!只要钱到位,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他说很多人文化程度并不高,很多名头也是挂羊头卖狗肉,甚至一些奖项交钱了就能拿到。
这时小良老师也跟我坦白,甚至他的一些奖项也是花钱买的。他说没办法,大环境就是如此,免不了俗气。
他说,你别看同样是高工有的人壶只能卖几千而有的人能卖几万甚至更高,这就是区别。
小良老师也坦言,一把壶,职称再怎么高,做工和泥料在怎么好,上限也就这样。紫砂壶市场的上下限如此之高,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他说,就怕哪一天出了什么新闻,紫砂壶市场泡沫就吹灭了。市场炒作是好事,但是就怕过了头。
和小良老师聊了很多,其中很多东西也不能一一道来。通过老师的聊天,对宜兴紫砂壶有了一个轮廓,也感受一个行业远远没有表面上看到那么简单。
最后小良老师说,玩紫砂壶玩自己的就好了,千万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壶就是喝茶的,也千万别太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