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更替,紫砂壶的工艺技巧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其中紫砂调砂、铺砂、抽砂这三种工艺在众多的紫砂工艺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明末时大彬时期就已使用调砂和铺砂的方法,增强紫砂器表面的装饰效果。小编今天先来和大家聊聊调砂。
时大彬 调砂笠帽壶
大彬款调砂螭龙钮扁壶
紫砂调砂工艺是指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据要求添加各种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质颗粒,以提高颗粒密度。(整个添加过程是在制壶之前就准备就绪的,这有别于"铺砂"工艺,以后的文章会和大家继续探讨。)
当添加的颗粒和基泥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本色调砂;添加的颗粒和基泥不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异色调砂。
清晚期 冯彩霞制紫泥调砂小壶
本色砂添加到原泥中,由于泥料质性相同,烧成后胎质色泽不会产生较大变,但基泥中的颗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强坯体骨架以及透气性的作用。比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缩和变形率均较大,不利于单独制作较大型作品,需凭借调砂的方法增加坯体强度,这样坯件烧成后整体收缩及变形减小,提高了烧成成品率。因此现代所见朱泥大壶大多掺以粗砂颗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将成品泥素烧后研磨成的粉料)支撑。(对于一些质地较软的颗粒,还需对颗粒进行600~800℃ 的素烧以增加强度,否则在制作过程中颗粒易被工具压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现象。)
范建军 朱泥调砂刻诗画宫灯壶
异色调砂因添加的颗粒和基泥色泽、质性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泽效果。若添加颗粒质性较硬时,烧成后器表颗粒凸现,呈粗梨皮状;当调入颗粒贡性较软时,烧成后器表会产生细微的凹点状。(颗粒质性越软,凹点就越明显,形成一种犹如桔皮状的机理效果。)
因而,调砂工艺有助于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增强坯体的透气性;亦可改变泥料的质感和肌理感。经调砂后的壶含砂量较高,尤其异色调砂会产生梨皮那样的颗粒效果,但手感上依然温润,壶友们玩的就是这个"视觉差"!
小贴士
若要鉴别市场上的紫砂壶是否是"调砂",只要打开壶盖看看紫砂壶的内外颗粒效果是否一致?若答案是肯定的则为"调砂"。
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