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中国人尽皆知的吉祥物。如意一词的由来则源于梵语阿那律,系指一种器物,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其端多作心形、灵芝形、云纹形。
▲清乾隆 御制和阗白玉御制诗
赶珠云龙如意
▲清乾隆 御制竹黄御制诗
九如灵芝圆如意
由如意作为原型,人们从中提炼出心形、灵芝形和祥云形的如意纹样。并在建筑、家具、衣物、装饰等常应用这些纹样。而紫砂与如意的邂逅,碰撞出三大经典如意纹饰的艺术火花,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名品。
▲清 黄花梨如意云肩翘头案
仿古如意
简洁如意纹在紫砂壶上的应用,最经典的是仿古如意壶。
▲顾景舟 仿古如意
此壶扁圆腹,短弯流,环状柄,阔口卧足,壶口与壶盖边沿相吻合成一条饱满灯草线,口、盖各占其半,无扎实功力不能为之。壶腹饰以如意纹,与桥形如意钮相呼应,于传统造型中见新意。
魏晋南北朝开始,如意就得到了很普遍的使用,开始成为帝王和达官贵族的手中之物。权杖如意头部弯曲回头之状,被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含义。
而"君子比德如玉"使得玉如意开始出现,将坚贞不渝与顺心随意结合,成就了独具一格的精巧玩物,风靡一时。
▲朱泥 仿古如意
国宝档案中,清乾隆九柄灵芝式如意,是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典藏重宝之一。九柄如意在材质上各不相同,其中两柄白玉如意,两柄碧玉如意,两柄红白玛瑙如意,一柄黄玛瑙如意,一柄翡翠如意,一柄水晶如意。
▲清乾隆九柄如意
九柄如意,九是最大奇数,表示多,而且与"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九柄如意,有五种颜色,寓意九五至尊,九柄如意,材质不同,雕刻不同,非常有特色,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
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乾隆祭祀嵩山,拜谒登封城东街的恩师景日纁故宅,乾隆题写了正人君子匾额;拜谒大冶街上的景氏祠堂,乾隆题写了国无双品与景氏祠匾额。
在此期间,越南使者不远万里,赶到嵩山贡献这稀有的"九柄玉如意",乾隆对这九柄如意非常喜爱,不过想到自己恩师德学如玉,遂把九柄玉如意赐予嵩山,作为镇山之宝。
云肩如意
四合如意
云肩如意纹饰在紫砂壶上的应用,最经典的是云肩如意壶。
▲顾景舟 云肩如意
此壶壶式为一鼎状,创意取自青铜器三足圆鼎。壶身扁圆鼓状,壶流稍收、微曲三弯,蓄势待发。壶把以环形流畅造型末梢收于壶身。壶身下有三只外撇状三足,呈鼎式。
直颈与盖沿上装饰回纹,压盖,盖面饱满与口面密合,寓意有富贵绵延不断之意。壶肩上堆塑云肩纹连续图案,图案上缘有一凸起圆线环绕壶肩。壶把起处及壶流底部分别对称装饰如意纹,与云肩纹自然暗合,过度巧妙。
全壶气度雄浑凝练,技艺精雅而工致,既有青铜器之古韵,又显时代装饰精巧之风,彰显精、气、神、韵之美。
云肩的出现,历来记载各有不同。帔子和披肩即是后世云肩的前身,在秦汉、魏晋时期史料中已有记载。
隋唐时期的妇女着披肩的不太多,只有在当时的舞妓身上才能见到,此时的披肩与前代相比有新的变化。首先,披肩的材质更加硬挺,两端上翘;其次,它已成为独立的造型,不完全顺应身体的行动而变形;再次,较于前代结构更加明晰,其边缘形已有了曲线变化,形似卷云。此时出现了云肩形制的端倪。
▲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云肩
五代至宋代时期,各种类似云肩的服饰纷纷出现,因年代和地域不同,名称也各有不同,有如意云肩、诃梨子、绣领等。
到了元代,云肩的形式已经固定。其形制是四合如意云肩,其中的四垂云纹,它在四合如意云肩的四周用垂云纹表现。明、清时期--四合如意云肩的盛行。
▲四合如意云肩
在清代四合如意云肩中的,四垂云纹进行了演变,将四垂如意云肩改成八垂如意、单独垂云式、柳叶式或在服饰上运用一部分;五色璎珞法衣上,云肩称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边缘有垂须或璎珞装饰。
四合如意纹饰在紫砂壶上的应用,最经典的是大彬如意壶。
▲时大彬 大彬如意
此壶1984年在无锡甘露乡出土,墓主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涵莪),出土时有华氏墓志确切纪年,是一件有据可考的名壶。
壶呈浅褐色,淳朴古雅,闪烁有浅黄色颗粒,精光内蕴。壶身似球形,下承三足,壶盖贴塑四瓣对称的如意云头纹,盖钮如珠,中部留有出气小孔。
▲周桂珍大彬如意盖面俯视图
把梢与足空隙处横刻"大彬"二字楷书款。整体形制完备,制作技巧卓绝,切合实用功能,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我们带来看深井紫泥所制的大彬如意,此深井紫泥大彬如意壶,整体造型悠然泰若,大气、豁达,神丰足韵。
尤其是泥色中正醇和,为高贵典雅的紫色,茶香氤氲中紫气迷蒙,在四合如意之中,又有紫气东来之寓,可谓吉中之吉。
在这三大经典的紫砂如意造型中,哪一款最能代表你心中的如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