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七月,紫泥璀璨。长兴的制壶工艺大师这几天正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当地政府把紫砂产业的保护和发展提到了"一定要让长兴紫砂成为百叶龙后的一张人文名片"的新高度,他们都纷纷建言献策。
紫砂工艺是我国陶器工艺中的精华,既融入了陶器的本质和特性,又具备自身的长处和特点,自北宋中期出现的紫砂器,历经明清的发展,紫砂工艺独步于天下。"阳羡紫瓯天下甲",位于太湖之滨的长兴紫砂工艺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就有制窑工业。据史书记载,长兴与江苏宜兴的丁蜀镇并称为"南窑",一山两面同出一脉。紫砂陶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陶器分类在长兴曾一度辉煌,1952年长兴清明山陶器厂移山整基时发现了千年制陶老作坊,大量早期紫砂的壶身、壶嘴等证实了这一点。
长兴陶泥储量胜于宜兴,紫砂壶、金沙泉、紫笋茶被称为长兴的"品茗三绝",其中紫砂壶明清时发展到高峰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长兴紫砂业的发展奠定了独特的优势。长兴紫砂陶器以本地产的紫泥、红泥或绿泥调制成料,根据泥源的不同有不同的调制方法。质地比较坚硬,产品外部不施釉,烧制温度掌握在1100℃左右,烧成后再经抛光、上蜡,外观呈栗色、米黄、朱砂紫、墨绿、天青、青灰、茄青、海棠红等色。紫砂的品种有茶具与工艺品等,以茶具为主,茶具中又以壶类居多,在造型上有其他陶瓷无法比拟的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殊效果。
长兴紫砂之所以形成以茶具为主要表现形式,一是矿泥质优,具有抗高寒、抗酸腐、抗碱蚀、透气不漏水等特性;二是茶文化历史悠久,多数文人墨客均乐于其中。久而久之,精美的紫砂茶具不仅成为日常饮茶的必备之物,更成为精美陈设品。紫砂壶的造型可谓是千姿百态,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模拟自然物,如瓜果、花卉、松、竹等;二是几何形体构成,如假山、太湖石,十分讲究线和面的处理,注重比例上的变化,在外观装饰上,紫砂壶多以线刻技艺作花鸟、山水、书法、人物等,与壶整体造型浑然一体,趣味无穷。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片承载过"茶圣"陆羽足迹的土地上,陶业生产也由个体作坊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逐步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1958年,长兴青明山陶器厂建立了紫砂工艺品车间,首次试制紫砂,并聘请了出身制壶世家的蒋淦勤入厂指导紫砂制壶。
笔者曾走访过这位年近七十的工艺美术大师。蒋淦勤15岁就开始学紫砂壶制作,师从王寅春,又经朱可心等大师指教,集多种技法之大成,是长兴紫砂业的开山元老。他告诉笔者,当年他来长兴时,车间里总共只有6个人,生产出来的紫砂壶主要是用来赠送给来厂参观的友人和客商,后来成立了长兴紫砂厂,全县紫砂生产产值最高时达到800多万元,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1983年、1986年,长兴紫砂壶两次被评为轻工业部优秀产品,当时长兴紫砂壶的产量和销量仅次于宜兴,交易火爆,占全国第二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兴紫砂工艺又梅开二度,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4年,吴宝华创下了最薄紫砂壶的吉尼斯纪录:壶壁厚度0.84毫米,茶壶自重54克,容水量243.3克。
1995年,郑家统创下了最大紫砂壶吉尼斯记录:壶重190公斤,壶高110厘米,腹经60厘米,展幅150厘米,盛水量300公斤。
1999年,程苗根创下了微刻字数最多的茶壶,高11厘米,最大直径10厘米的"仿古掇球茶经壶",壶身上微刻陆羽《茶经》全文8360字。
2002年,吴宝根把其弟吴宝华保持的最薄紫砂壶吉尼斯纪录改写为:壶壁厚度0.81毫米,茶壶自重129.65克,容水量701.45克。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