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在中国延绵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经有着光辉璀璨的历史,其在商周之时作为礼器之用,是位尊显赫的代表,是王权与神权的象征,被誉为"国之重器",其无论是造型工艺,还是装饰艺术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青铜器以其神秘、高贵的格调与气质对中华民族后世的文明及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青铜器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具有特殊历史印记的文化名片。
青铜器 四羊方尊
青铜器 后母戊鼎
青铜器作为礼器之用,其留给后人最为显著的艺术成就之一是其表面的纹饰,那些复杂精美的纹饰既代表着中国先人原始的图腾崇拜,亦深蕴着中国传统的哲学及美学精髓。
即使在秦汉之后,礼崩乐坏,且随着工艺材料的革新,铁器、漆器乃至瓷器的兴盛,青铜器不再那么光艳照人,但其独特的纹饰造型图案依旧被工师匠人以及各行当的艺术家所传承发展,似沧海遗珠般潜移默化的点缀在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之中。
而自古与青铜器有着密切关系、渊源颇深的陶器,后世也多有与之相仿融合的传世之作。如五代越窑的仿汉代青铜鸟形把杯,宋代汝窑的"三足奁",定窑的白釉三足樽等皆是。
此中多为形似,而作为青铜器之精华所在的青铜纹饰皆因陶土材质的局限与制造工艺之繁复,难以与陶瓷等器具契合,直至清康雍年间的紫砂大师陈鸣远,最早将青铜纹饰成功的移植在紫砂器具之上,并传世多款艺术珍品,才使得同是国之精粹的紫砂陶艺与古青铜纹饰精美相融,始得传承。
陈鸣远:紫砂茶叶罐
陈鸣远:古青铜纹饰紫砂器
但因其技艺难度实高,学仿殊为不易,故自陈鸣远之后二百年来再无他人可为,直至当代,才在被誉为"紫砂宫廷派艺术家"的路朔良先生手中得以继承并加以弘扬。
路朔良先生是江苏省宜兴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享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誉。
路朔良先生成长于书香门第,其父为宜兴的教书先生,国学底蕴深厚,对文字、绘画、陶艺多有研究。路朔良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饱读诗书,少习家学。虽则不是出身紫砂世家,亦未拜得高师名门。而路朔良还是在其三十三岁之际凭着对紫砂艺术的执著与喜爱,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红木巧工,"半路出家"步入了紫砂的艺术行当。
并且凭借着其矢志不渝、磨砥刻厉、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与刻苦钻研,使得他"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脱流派的形式约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所谓"匠心独妙,驭古能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他的紫砂作品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台湾历史博物馆、西安法门寺博物馆等著名历史文物、文化单位收藏。对于一个紫砂艺术家来说,这着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路朔良:朱泥蟠垆壶
路朔良先生在紫砂艺术上最为人所称颂的卓越贡献,当数继承了前辈陈鸣远在紫砂器皿之上移植古青铜器纹饰的技艺。
路朔良先生潜心三十年时间,刻苦学习陈鸣远在紫砂上的表现手法,临摹并原创了数百件紫砂作品。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路先生不但继承了前人优秀的制法工艺,使得青铜器纹饰与紫砂制品天成契合的精品重现于世。而且还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推到了一个前人未及的全新高度。
路朔良先生除去以严苛的艺术作风着力再现青铜器形制、纹饰和铭文三者兼备的形式美感之外,还大胆、富有创造力的将铜器上的蝉翼纹、云雷纹、凤鸟纹等古意盎然的纹饰运用在传统紫砂壶的部件中,其多在壶的器盖、颈、腹、圈足等部位,风格圆浑、凝重,整体中孕以局部,局部亦和谐于整体之中,层次多,线条细,静中欲动,典雅富丽,纹理细腻,高贵中又富含生活气息,在形式上拓展了紫砂造型的艺术领域,作为美化器物的手法在紫砂陶史上也为少见。
路朔良:青铜纹六方茶叶罐
路朔良:玉炉壶
除去青铜纹饰在紫砂壶上的运用,路朔良先生还极富开拓精神的仿制了青铜礼器、紫砂摆件以及佛造像等,其中不乏紫砂重器,如紫砂三足软耳鼎器、四足方鼎、仿青铜三足圆鼎等。这些作品,大气稳重,富有层次,线条精美挺括,文饰古韵朴拙,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路朔良:四足方鼎
路朔良:仿青铜三足圆鼎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