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被誉为"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一,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树立了精美的形象。
原生于山谷的竹子,摇曳生姿,婀娜挺秀,怡人心怀。久而久之,有性情的人,会广植于庭院,"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甚至就是一种点缀,"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再看吧,"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却又是青灯下伴读的知己了。
"筛月牵诗性,笼烟伴酒杯","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无论是山间石径,还是茅舍小桥流水边,一片竹子总会给人增添无限的诗情画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是王维喜欢的人生境界,一人,一琴,一月,一竹林。他的境界与嵇康不同,同是竹林下,同在抚琴吟唱,一个独坐幽篁,一个邀友共饮,乐山乐水,心境迥异。
宜兴紫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因为植根于江南阳羡,有历代文人的密切参与,使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人文雅趣。
竹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激赏,宜兴又有"竹海"之称,故紫砂艺术与竹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因四季常青,人们把"松竹海"并称"岁寒三友";又因竹竿挺拔、刚直不阿而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宁可玉碎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改其节。文人爱竹咏竹画竹,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所居之地必先植竹。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郑板桥爱花兰竹,并题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岩石中,千磨万击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时,竹与大众密切相关,竹制品是生活必需品,竹刻、竹编是悠久的民间工艺美术,竹文化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有"梅开福贵,竹报三多""竹报平安"之说。
总之,竹文化对文学、绘画、园林、音乐、宗教以及工艺美术有深远的影响。宜兴与紫砂艺术与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壶名直接体现壶的文化品位,凡以壶入壶的作品在命名时都少不了"竹"或竹文化。有象形命名如"竹段壶""四方竹段壶""五竹壶""一捆竹壶""佛肚竹壶""珍竹提梁壶"等等,直接以竹名壶,形象直观,通俗易懂,非常亲切;还有引申命名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有一款壶取名"高风亮节",画龙点睛的突出了这把以竹造型的巨壶的气势神韵,较为精美地体现了竹文化。
另有现代紫砂陶艺壶,以劈开的竹筒为造型,取名"竹报平安"体现了竹的民俗文化。再如有一紫砂花货,整体以竹入壶,壶钮塑一知了,取名"知足常乐"这是用了谐音,也是一种民俗文化。
竹是紫砂花货重要的创作题材,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塑器的一大门类。有以一节竹筒造型成壶的,如清中期女艺人杨凤年的"竹段壶",即以一段竹筒为壶身,竹枝为嘴、把、钮,并贴以竹叶数片,简洁巧妙,已成经典。后又发展成"四方竹段",以方壶入壶,或以佛肚竹造型,形成"佛肚竹壶"等等。也有多竹乃至一捆竹如壶的,如"五竹壶""龙头一捆竹"。
更有将竹变形或以竹片、竹筒造型成壶的,如名艺人范大生传世名作"隐角竹鼎壶",李昌鸿夫妇合作的世博会金奖作品"竹筒壶"等等。以竹入壶的另一种做法是光货壶体上用竹枝、竹叶做嘴、把、钮等壶的附件,如"小型竹节壶"、"珍竹提梁壶"等等。
如果我们把紫砂品种扩大到文玩清供雕塑瓶鼎等其他陈设陶,以竹造型的就更多了。如现藏故宫博物馆的"竹笋水盂""竹形笔筒"等。名艺人朱可心1932年创作制竹节鼎,在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总之,竹是紫砂创作的重要题材,以竹造型是紫砂造型艺术的一大手法和组成部分。
这里的以竹饰壶除了前述以竹枝竹叶作为光货壶体的附件外,主要指在壶上陶刻、堆雕、泥绘等手法饰以飘逸潇洒的竹画或题写咏竹赞竹的诗句,由于竹文化的渗透而使壶的品味不同凡响,充分体现出文人雅趣。
如清嘉、道年间文人翟子冶"墨竹工力最深,纵逸自如,常绘梅竹"。又如1948年顾景舟制5把大石瓢由沪上著名书画家吴湖帆书画装饰,其中4把均以"风动疏竹",并分别题咏诗句,其中2把几经流转先后在2008、2010年的拍卖会上拍出数百乃至一千三百多万的天价。
近年有人在紫砂挂盘、壁画、陶联上刻上竹诗画,成为受人欢迎的陈设艺术品。可见,以竹饰壶,把竹文化与紫砂相结合,让人在品茗玩壶时,品味竹的潇洒飘逸,虚心劲节,壶、茶、竹融为一体,岂不美哉。
责任编辑: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