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成型五千年历史演变
讲真,其实这个标题有点唬人,因为我并没有机会拍几千年前的事,纪录片用的是国家社科基金课程<嬗变>,<传统泥片成型工艺研究与影像记录>。拍摄历时2年半时间,采访地点包括了中国云南、海南、安徽、江苏与柬埔寨、斐济等三个国家六个地区、九种传统泥片成型工艺。是迄今世界范围内第一部记录传统泥片成型制陶工艺的影片。
只是偶然发现,按照纪录片拍摄顺序,恰巧是紫砂壶成型的演变历程,可以说宜兴人几千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壶友们看的时候把外国人脑补成 古阳羡陶工就好。
现在,很多壶友即使亲临丁蜀看制壶过程,基本也都被琳琅满目的几十件工具搞的晕头转向,那么把下面纪录片当成历史演变看,基本也就能了解每个工具怎么演化来的,也能把自己当成古人,利用简易工具尝试制作下紫砂壶坯。
当然啊,这话不是我随便乱说的:
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早期的城背溪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发现了原始泥片成型工艺,其为新石器时期陶器成型的主要方法之一。泥片成型工艺系指泥料拍打成大小不一的泥片。经过叠加成围筑后,通过拍打使泥片之间相互黏贴,构筑陶器坯体的成型方法。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与研究员李文杰先生等人对城背溪史前陶器大泥片成型工艺复原的研究结果与斐济现存的制陶工艺颇为相似,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现存于中国南方各地的泥片成型工艺的前身,就是由类似于城背溪泥片成型工艺演变发展而来?
视频比较长,但是很有意思,比较忙的壶友可以收藏起来,找个时间慢慢看。
斐济·坎达武
Kadavu岛Nalotu村
成型方法:泥片贴筑法
陶器名称:Kuroniuidi
泥片贴筑法成型,本影片所记录的陶器成型共使用了30多个泥片。陶器的烧成使用采用平地堆烧法烧,燃料为毛竹与椰壳。
斐济·辛加托卡
Siagtoka地区Nahabuta村
陶器名称:Cooking Pot
Nahabuta村的陶器成型工艺与Nalotu村不同之处是成型使用泥片的数量。Nahabuta村陶工使用厚的泥片,在成型过程中将厚泥片拍打延展,取代数量众多的薄泥片叠加,在降低次品概率的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陶器烧成后用Dakua(按树脂)涂抹与陶器表面,防止渗透与装饰。
白沙县青松乡
成型方法:泥片围筑法
陶器名称:平底陶锅
青松乡海南黎族的制陶工艺,是现存与中国境内的最原始的泥片围筑法成型工艺。
柬埔寨·磅清扬
柬埔寨磅清扬省Tropiangkor村
陶器名称:Chhnang
陶器名称:储水罐
Tropiangkor村的陶器成型工艺为泥片围筑法。Tropiangkor村做好的陶器以稻草为燃料堆烧,整个过程持续约3小时左右。
云南大理州云南驿镇前所村
陶器名称:花盆
云南驿花盆制作和传统瓦片制作都用木桶作为泥片的内部支撑,并且用布来分隔泥巴和木桶使其不会粘连在一起。
香格里拉尼西村
陶器名称:酥油茶壶
汤堆村的藏族陶工的制陶工艺是使用泥片围筑法。其工艺内容与海南大体相似,只是工艺更为精细些,泥片捶打的薄而均匀,特别是捶打后的泥片在桌面上要根据器型要求而裁切不同尺寸、泥片合围后,通过切割筒状器身的泥片,再拍打成鼓形器皿的过程,较海南黎族的工艺有了质的飞跃。
泾县琴溪乡陶窑村
陶器名称:水罐
陶窑村的泥片成型过程中使用木质模具的辅具,其工艺与早期宜兴砂锅、药罐等批量小件陶器的成型工艺如出一辙。在《阳羡茗壶系》之《宜兴瓷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说明时大彬之前的宜兴制陶工艺普遍采用有木模具辅助成型的泥片围筑法。
宜兴原均陶厂
陶器名称:大缸
宜兴均陶始于明朝,以釉色与堆贴花装饰而闻名,其成型工艺为泥片围筑法。由于均陶成品尺寸均较大,整个缸体需要泥片分段镶接而成。
陶器名称: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是处在泥片成型工艺的最高端,它无论在泥料的精选,工具的制作改良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程序化,都把宜兴紫砂壶成型工艺所代表的泥片围筑工艺推到了技术的巅峰。
·····································
责任编辑: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