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
成型工艺的
历史演变
图文 | 网络
整编 | 紫砂中华
在中国传统陶瓷器具成型工艺中,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一直以独树一帜的技术风格令世人所瞩目。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早期的城背溪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发现了原始泥片成型工艺,其为新石器时期陶器成型的主要方法之一。泥片成型工艺系指泥料拍打成大小不一的泥片。经过叠加成围筑后,通过拍打使泥片之间相互黏贴,构筑陶器坯体的成型方法。
国内最早研究此类成型方法的是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与研究员李文杰先生等人。李文杰先生对城背溪史前陶器大泥片成型工艺复原的研究结果与斐济现存的制陶工艺颇为相似,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现存于中国南方各地的泥片成型工艺的前身,就是由类似于城背溪泥片成型工艺演变发展而来?
< 嬗变>是国家社科基金课程,<传统泥片成型工艺研究与影像记录>的部分内容。<传统泥片成型工艺研究与影像记录>拍摄历时2年半时间,采访地点包括了中国云南、海南、安徽、江苏与柬埔寨、斐济等三个国家六个地区、九种传统泥片成型工艺。是迄今世界范围内第一部记录传统泥片成型制陶工艺的影片。
斐济·坎达武
Kadavu岛Nalotu村
成型方法:泥片贴筑法
陶器名称:Kuroniuidi
斐济,位于西南太平洋,由数百个大小岛屿组成。岛上居民以斐济族、印度族为主,制糖与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撑。斐济的传统制陶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坎达武岛的制陶水准闻名于斐济。现今,岛上的居民为酋长制的群体生活模式,制陶也不例外。Nalotu村的传统制陶工艺为泥片贴筑法成型,本影片所记录的陶器成型共使用了30多个泥片。陶器的烧成使用采用平地堆烧法烧,燃料为毛竹与椰壳。
斐济·辛加托卡
Siagtoka地区Nahabuta村
陶器名称:Cooking Pot
Nahabuta村的陶器成型工艺与Nalotu村不同之处是成型使用泥片的数量。Nahabuta村陶工使用厚的泥片,在成型过程中将厚泥片拍打延展,取代数量众多的薄泥片叠加,在降低次品概率的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陶器烧成后用Dakua(按树脂)涂抹与陶器表面,防止渗透与装饰。此成型法更接近与国家博物馆李文杰研究员复原的湖北城背溪文化的新石器早期的大泥片贴筑法的成型工艺。
海南·青松
白沙县青松乡
成型方法:泥片围筑法
陶器名称:平底陶锅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岛屿,黎族先民在距今3000年前由华南一带的古百越各群族相继迁徙至海南岛,经过长期的定居形成了今天的海南黎族社群。在海南的昌江石碌镇保突村、三亚天涯镇的曲布村以及白沙县的九架岭什吾村等地还都留存妇女制陶的习惯,但泥片围筑法只有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九架岭什吾村与青松乡尚存泥片贴筑法制陶技艺。
青松乡海南黎族的制陶工艺,是现存与中国境内的最原始的泥片围筑法成型工艺。
柬埔寨·磅清扬
柬埔寨磅清扬省Tropiangkor村
陶器名称:Chhnang
陶器名称:储水罐
磅清扬省位于柬埔寨中部,距金边90公里的洞里萨湖南侧,是柬埔寨著名的陶瓷产区,是柬埔寨较为发达的省份。磅清扬,读Kampong Chhnang, 在高棉语中是"port of pottery"的意思,磅清扬的村子大部分都做陶,5号国家公路穿城而过,离码头也近,陶器便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
Tropiangkor村的陶器成型工艺为泥片围筑法。在临近的另一个村庄却保留了另外一种成型方法。Tropiangkor村的陶器成型工艺为泥片围筑法。Tropiangkor村做好的陶器以稻草为燃料堆烧,整个过程持续约3小时左右。一次烧成约有400件陶器,全部销售后可有75美金收入。
云南·云南驿
云南大理州云南驿镇前所村
陶器名称:花盆
云南驿明代之前一直未群、县、州、等治驻地。清代,云南驿成为茶马古道上最重要和最繁华的集散地。云南驿前所村和虞情村各有一户居民仍在烧陶,此地烧陶有上百年历史。
云南驿花盆制作和传统瓦片制作都用木桶作为泥片的内部支撑,并且用布来分隔泥巴和木桶使其不会粘连在一起。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提到"凡埏泥造瓦……,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一个}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可以看出制瓦与制陶在成型方式基本一致,由此也验证了其历史的渊源和悠久。
云南·尼西
香格里拉尼西村
陶器名称:酥油茶壶
尼西汤堆村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北部,全村总人口140余户,均为藏族,其中有22户家庭制作黑陶。在当地墓穴考古发现的黑陶陪葬品证明,当地黑陶生产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汤堆村的藏族陶工的制陶工艺是使用泥片围筑法。其工艺内容与海南大体相似,只是工艺更为精细些,泥片捶打的薄而均匀,特别是捶打后的泥片在桌面上要根据器型要求而裁切不同尺寸、泥片合围后,通过切割筒状器身的泥片,再拍打成鼓形器皿的过程,较海南黎族的工艺有了质的飞跃。
安徽·泾县
泾县琴溪乡陶窑村
陶器名称:水罐
泾县陶窑村制陶历史悠久,据1984年,在陶窑村发现刻有"宣"字陶具和青瓷器皿。初步鉴定陶窑村古窑址系唐、五代时期古窑址,陶窑村的制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
陶窑村的泥片成型过程中使用木质模具的辅具,其工艺与早期宜兴砂锅、药罐等批量小件陶器的成型工艺如出一辙。这种保留了原始泥皮贴筑工艺中使用模具的技术,在《阳羡茗壶系》之《宜兴瓷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说明时大彬之前的宜兴制陶工艺普遍采用有木模具辅助成型的泥片围筑法。陶窑村泥片围筑法,在今天的宜兴已经难以寻其踪迹了。
江苏·宜兴
宜兴原均陶厂
陶器名称:大缸
宜兴以紫砂、宜均而享誉中外。宜兴均陶始于明朝,以釉色与堆贴花装饰而闻名,其成型工艺为泥片围筑法。由于均陶成品尺寸均较大,整个缸体需要泥片分段镶接而成。陶工首先根据缸体的直径用泥搭子将捶打、切割出底片,再将缸体身筒的泥片分别捶打出来,一段段镶接,每接一层泥片,要在二片泥片垂直镶接处用软泥封边,并用陶拍与抵手配合拍打,修整外形,以此类推直至完成整个缸体成型工作。再用软泥条卡泥法做出口沿,用工具反复修正、修光口沿与缸体后方告完成工作。
陶器名称: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是处在泥片成型工艺的最高端,它无论在泥料的精选,工具的制作改良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程序化,都把宜兴紫砂壶成型工艺所代表的泥片围筑工艺推到了技术的巅峰。
宜兴陶器的泥片成型工艺的成熟体现在工具制作的专业化与创新,诸如规车,明针、线杆等工具专业化生产替代了传统的个体手工制作工具的过程。整口工艺的现代化设备的出现,与工艺技术的规范化,都使得宜兴的泥片成型技术成为一种制陶工艺的典范。但它所延伸与表现出来的技术美学观念,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原始泥片制陶工艺技术语言的范畴,成为中国制陶文化史上具有民族工艺象征性意义的符号。
紫砂中华:实力派名录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