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篇紧接前文之未完成:全手的花货与光器谁更接近于艺术?男壶女相到底是全体紫砂人的审美变异,抑或有幕后黑手推波助澜?想要一窥紫砂江湖内的暗流涌动,敬请关注下期《知音》,哦!不。是下期的《探索与发现》, Dame, Wrong again, Jesus Christ!
正文篇三前传续:花货与光器
在谈花货与光器之前的这个小篇幅里,我想给出"景舟之后,在世者中谁是艺术家?"这一尖锐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而受限于本篇是主讲花货光器的,而论证一个人是艺术家,或只差一步之遥就能成为艺术家,这是需要至少一个完整篇幅的。所以在此只好先点个名标记一下,在我心目中最有希望成为艺术家的人就是何道洪先生。而在后续的篇幅里,我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切入并探寻这位神交已久的何先生之艺术旅程的。
回归本篇的主题"花货与光器谁更接近于艺术?"这个问题似乎在紫砂壶发展的初期明代并不存在,或者称并不严重到要这么劳师动众地分个高下。但自从由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字曼生)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多款曼生壶受到市场热捧之后。花货与光器谁更接近于艺术,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纷争、矛盾,就开始发芽、开花、结果生生不息,一直就到现在,乃至未来,似乎永远也没个终结!单从花货与光器之间的纷争和矛盾这些点上看,和金庸先生笔下小说《笑傲江湖》里的华山剑派的"剑气之争",倒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庆幸的事,剑派江湖里,除去华山,还有其它四岳正虎视眈眈;茶具江湖里则显得风平浪静了许多。
瓷器成型为手拉胚,所以善做杯碗瓶盆。那是一等一的精致华丽啊!若杯带耳?可以这样说吧!我还真没见过精品,量产货若款式稍"文艺"些,那其品控真是经不起要求。一百只法式咖啡杯或英式奶茶杯里,能挑出三四只符合我重度强迫症要求的,就算谢天谢地了!当然了,若花得起价钱就另说了。三千软妹子起步,一碟一杯经得起苛选的可以有,但关键的是,在头条看此文章的人里,有几个愿意花这冤枉钱呢?若再加个盖了?嚯嚯,你连砸了它的心都有。不是这里有毛病就是那里有,总之就是毛病一堆啦!即便运气大旺,捡漏一把康雍乾的皇家酒具做茶壶用,即便是在内务府专人督造,弄不好就流放杀头这么一种极端严苛的条件下,壶盖壶把也是不尽人意的。大约三七之数左右吧!只有少数的勉强合乎要求。好吧!运气大旺之余外带开挂,真得到一把精美无缺的古董酒壶当茶壶,最大的问题则是你会用它吗?敢用它喝茶吗?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锁在银行保险库里,想它的时候就去看看、去摸摸、去擦擦,而其结局则是要么陪葬,要么立遗嘱传个千秋万代啥的……
至于陶器,不提也罢。
玻璃、琉璃、水晶……?先把鸽嘴弄到我能满意再评价你们哦!加油,继续努力哦!……去你的吧!
剩下的,也就很清晰了!茶壶除了泡茶好喝之余,若还要经得起把玩研究,也能因为满意其品质,而得到那罕有的消费满足感的,唯有紫砂壶。因为"盖把嘴"这小三件的品质,经得起那严苛的品控,所以得天独厚,紫砂壶倒也是活得悠然自得并时至今日。那么即便"花光之争"依然存在,仍将持续着。只要江湖里其它类别无重大突破或者进步。这一优势应会终将保持下去的。
花光之争的初始,则起自豪门深院里的那些识文断字的账房先生们,而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陶瓷盖碗绝对是杀茶主流。除了秋收时分需要轮换公出办差,到乡下农庄里清算收租子忙进冬里。平时也就是点个卯,再核算一下宅门里的用度开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豪门世家谁没有几个因包团取暖显得走动密切、亲近的亲戚?每每串门子走亲戚,那就跟过年一样甚至是更加的激动与开心的了。因为几个吃茶斗嘴的朋友就又该见面了。董家的账房董大呵呵地笑出声来,仿佛不放心地又伸手拍了拍枕边靠墙的一个小藤篓,听着里头细微但悦耳之极也清脆的瓷器摩擦声,笑着安然入梦:郭二那吃瘪而结巴的熊傻呆萌样,应该又可以持续到下一次碰面了吧?哈哈。
董大的屋内出奇的安静,屋外廊间的叫壶突然的发出一声刺耳长鸣,水已开。"董兄,水开了,请。"桌子一角的郭二先开的口。因为他正用一种耐人寻味的表情,瞅着熊傻呆萌着已经很久了的董大。这到底是个啥物件啊?似玉非金的一坨。起先郭二往里搁香片那股劲头怎么看都像我们董家供奉的那位老学究啊!高雅?董大摇了摇脑袋赶紧把目光从桌子上的那坨物件上拔了出来说:"还是郭兄您先请,过门都是客嘛!当然是客人您先泡茶。"郭二也不再客气,起身昂首跺到室外,很快就提了开水壶进来了。接着就是一段眼花缭乱的倒水表演,又像变魔术一样,也不知道是从哪只手的袖笼里摸出两只样式也很稀奇的白瓷小碗来。看着那坨物件出茶,带欢愉声响的细微吐吐声…… "咱俩都认识十多年了,就别再装了,老郭你快告诉我这到底是件什么宝贝?"董大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放低了身段急切地问道。"董哥莫急、莫急,先品品这件茶器泡出来的味道。"董大亦觉自己刚才有些失态,于是强作安稳,捏起桌上郭二已先让予自己的那只小白茶碗,缓缓靠近唇边,鼻翼轻缩并无半点烟火气就已嗅到,自己珍藏那香片的淡雅清香,这才清嘬了一口,不错。于是乎,室内又陷入了开始的那般沉寂,只有小壶在给两杯续茶时才会发出的愉悦声响。
"此物件唤作紫砂器,是老弟我向我家新来的供奉讨借而来的,条件则是用两个月的月例,去换他老人家嫌弃的前朝民窑白瓷小茶碗一对。我想了想这次您老哥要再赢了,您就连赢了六次了。要知道我家老爷可不敢和您这驸马府比阔,看今年你请出来的这盖碗,怕又是皇上恩宠公主打赏下来的吧?所以只好咬牙借的此物,怕是能够反败为胜的。"郭二开始了第二泡,略等片刻后,一边斟茶给听得目瞪口呆的董大,反手给自己也续上一杯,又说:"尝尝,和第一壶有甚不同?"
董大听完对方喊他,连忙正襟危坐,捏起了这一杯。一样是闻香接着清嘬。不禁再次目瞪口呆起来!"是吧?和第一壶你喝的第一口没有多少区别吧?我第一次和家里先生请教生僻字的时候,就和你现在的表情无甚区别。要是在夏日里用茶盏,就刚才这么久,盏里的茶汤怕是熟透了,喝不到半盏就又得换茶叶的了。只有这样子才能保持茶水的味道与香气混合得恰到好处。"郭二眉飞色舞地描绘着自己的感觉,也有意无意地瞟了一眼依然目瞪口呆的董大,心说:"还不十拿九稳?"一会儿,郭二倒茶续杯的声响,才把董大恍若神游状中给硬生生地扯了回来。也没理郭二那一脸洋洋得意抑或有些眉飞色舞臭屁模样,起立一转身就冲进了里屋。出来时手里就多了一只毛笔和一张竖格记账用的黄纸,也没理郭二成竹在胸的臭脸,伏案刷刷刷的就画将起来……
本来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受限于篇幅,浓缩精简了不少。不过认真阅读还是可以知道最后结果的。和前面顾老在新社会计划经济时代里,发展与行销紫砂壶的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那个已久远的年代里,曼生壶就是这样,从一开始的江南文艺小圈子内部的知交赠品,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文人雅士手里慢慢地转进了贵族豪门里的供奉手里。或是出于某些不为人知的目的,或是直接觉得这件东西定然会在上流社会流行开来吧!总之,紫砂壶躲过战乱与朝代的更迭又再次流行于社会之顶层,然后又随赏赐、老师学生、年兄年弟、同门之仪向下辐射至各州府郡。有了买方市场的畅旺和供不应求,这紫砂江湖里的剑气二宗,终于在如何提高成壶速度与产能效率上,发生了第一阶段的分歧。而此次分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花货与光器也就此分裂,陈曼生所设计中的有好多式,就是这样因为耗时难做,良品率偏低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朴素审美,而慢慢被淘汰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间。不过优胜劣汰本来就是一切进步发展的规则之一,而消费者喜欢什么,商贾趋利再以利驱之以匠作。这也似乎成为了中国,自给自足农商经营之恒古不变的神圣铁律。放眼世界,敢让消费者跟着他的步调与经营去主动消费的,而且还挣了老鼻子钱的那个家伙应该蒙主宠邀已魂归天国了。也许只有他逆流而上由源头入手达致了成功之彼岸。据我有限的了解,似乎就没别人了。所以借此"篇幅上"之尾段,想说一句"GoodJob,Steve, Youre great tochanged our world used a little thing else."(虽然我正用一部LG手机在写着,但不妨碍我用着一台iPhone 7看着新进剧《军事联盟》,啊哈!)
好的吧,小米真是没看懂!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