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烧炼也是一门颇深的学问,烧窑的陶工需要有非常熟练的经验所以有人把这一操作工艺誉为"火的艺术" ,最原始的窑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挖个洞穴,用石头砌成在里面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的由来。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形向龙窑演变,此后窑火均为龙窑。而窑炉的发展也从龙窑、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领略龙窑、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烧制出的紫砂壶的独特魅力。
龙窑:烧制过程中,大量空气可以通过鳞眼进入窑内,柴(干湿、种类、数量)、人(操作方式和经验)、天(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等影响烧制效果的因素最多,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最不可控,所以龙窑烧制成品的效果最不稳定,但富于变化。烧成效果不规制、火刺明显(因为有明火,火焰喷到的地方局部温度较高,一些颗粒崩开),偶有窑变效果,是龙窑烧成品的特点。
倒焰窑:倒焰窑的结构简单,设备费用低,可以根据制品的要求灵活控制和改变烧成气氛。但是旧式的倒焰窑装窑、烧窑、出窑均为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也增加了生坯和成品在搬运过程中的破损。
且在烧成过程中易受煤的质量、加煤的操作等外界因素影响,窑内温度不易掌控,制品容易出现色泽差异等现象。
隧道窑:隧道窑因烧成带位置固定,而且是连续化烧成,窑内各部位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隧道窑是连续式烧窑,烧成温度不宜随意变动,只适宜大批量的生产和对烧成温度要求基本相同的制品,限制了烧成的灵活性。
推板窑:因放置匣钵的耐温板由液压机推送,故名。推板窑,隧道型,虽然同为推板窑,但却会因为窑长、窑口高低、燃料发火装置的不同,导致烧成效果的不同。所以,壶艺人一般会固定在一个推板窑烧制作品。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内(主要与天气有关),推板窑的窑内气氛是一样的,或者全窑弱氧化,或者全窑弱还原,一般不会有窑变效果。但由于存在温差(特别是匣钵选择以及烧品在匣钵中的摆放位置),所以一批作品(甚至单个作品)会出现因为温差不同导致的色别差异)。"推平板"或"上开口"(即最高一层,上面可以不封闭)以及选择开放式匣钵的开口处,由于会暴露于明火中,所以这些位置的烧成品会有"火刺"现象。
电窑:就是封闭的电炉,电能通过电阻丝转化为热能。由于烧制过程封闭,烧制过程没有氧气补充,而一些泥料在烧制过程中却会有一些气体释放出(主要是氧化碳、氧化硫气体),所以电窑的烧制气氛肯定为若还原,弱的程度取决于同窑烧品释放出的气体种类及浓度。电窑也没有火焰,所以电窑的烧成品没有"火刺",看起来很精致。由于发热的电阻丝是安在四壁,窑内多层摆放,电窑的温差变化较大,靠上位置、靠边位置温度较高。电窑从升温到开窑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窑内温度达到最高就停(电),所以实际的反应期时间最短(这也是为何许多精致壶要多次烧制的原因)。
由于当下国人普遍的审美偏好为精致艳丽,逼着销售商销售这些精致艳丽的商品,销售商再去逼着制作者制作这些精致艳丽的作品,而正宗的紫砂恰恰不精致艳丽,非电窑的部分烧制作品的"火刺"可以通过"抛光"方法解决,壶体上的小黑点、小白点,炼泥人可以采用更精细的粉碎技术,这些方法固然消除了紫砂壶的瑕疵,但也失去了紫砂的自然本真,那些传统的,质朴的紫砂壶,只有老壶友才懂的欣赏。工业技术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只是离传统越来越远,每天,我们都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中挣扎,而我,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也正在文化持守与商业利益的选择中倍受煎熬。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