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紫砂绘珐琅:陶瓷艺术瑰宝

  • 编辑/作者:淘壶人
  • 日期:2016-12-13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人们只知道“紫砂壶”珍贵,却不知道还有一种绘着珐琅彩的紫砂壶更是难寻。紫砂绘珐琅,起源于清康熙,被视为皇家珍宝,只允许皇宫独享。紫砂上画珐琅加彩在清代只属皇宫专属,起源于康熙。在三百年前,皇帝手中的紫砂珐琅壶都不精美,达不到瓷器珐琅彩的精致。紫砂茗壶造型丰富多彩,装饰手法多样化,壶的表面装饰有珐琅彩、加彩、浮雕、堆泥、印贴、簇花、粉彩、炉均釉、镂空等工艺,因器思变,层出不穷。画珐琅,起源于欧洲,大致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广珐琅”或“洋珐琅”。这种精美的工

人们只知道“紫砂壶”珍贵,却不知道还有一种绘着珐琅彩的紫砂壶更是难寻。紫砂绘珐琅,起源于清康熙,被视为皇家珍宝,只允许皇宫独享。紫砂上画珐琅加彩在清代只属皇宫专属,起源于康熙。在三百年前,皇帝手中的紫砂珐琅壶都不精美,达不到瓷器珐琅彩的精致。紫砂茗壶造型丰富多彩,装饰手法多样化,壶的表面装饰有珐琅彩、加彩、浮雕、堆泥、印贴、簇花、粉彩、炉均釉、镂空等工艺,因器思变,层出不穷。

画珐琅,起源于欧洲,大致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广珐琅”或“洋珐琅”。这种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设立珐琅作坊,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最初从国外进入的是铜胎珐琅,康熙帝对这种工艺甚为喜欢,便授意造办处及作坊匠师将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紫砂胎上,所以,紫砂画珐琅是康熙帝时期西为中用的佳作。康熙朝宜兴紫砂画珐琅在康熙鼎盛时期是宫廷御用官制制品,可是后来却因为工艺技术上的某些缺陷等断代失传。这种工艺上的缺陷,现在想来,大致表现在珐琅料和胎体的附着上,由于不同的颜色对温度要求不一样,所以,在当时受到设备限制,颜色可能会被“吃”,也有可能会流失,还有工匠对紫砂泥粗细把握不当,容易让图案上出现明显的气孔和针孔。另外,珐琅料来自欧洲,国内没有配方。由于种种原因,紫砂画珐琅如今存世很少。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珐琅玻璃器宜兴磁胎陈设档案》记载,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茶器仅20件存世,其中紫砂画珐琅壶仅5件,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旷世珍宝。这5件珍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在,我们在技术上、颜色上攻克难关,可以把各种技法色彩添加到紫砂壶上,为了达到鲜艳光亮的效果,需要经过五六次反复的施釉和加彩,稍有不慎,便是废品,报废率达百分之八十。现在制作紫砂珐琅彩,是在将三百年前不可能做的事变成现实,更是在色彩、主题、层次、技法上加以改进、设计,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从壶的制造到珐琅的工艺,已经是精品中的精品,紫砂上珐琅加彩的难度,远远超出瓷器百倍。如今一些宜兴的艺术家来到景德镇学习在紫砂壶上绘珐琅,很多景德镇的艺术家也对这门手艺感兴趣,从原先的瓷胎绘珐琅转而尝试在紫砂上绘粉彩或是珐琅,这些作品工笔细腻,纹饰多样,色彩丰富,精美绝伦,堪称陶瓷艺术瑰宝。 (记者 万荻芳)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