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钉子壶
叶亚琴制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精美结合体,再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妙处以及茶禅一味的文化底韵,综合赋予了紫砂高贵典雅的品质。
紫砂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在太湖西岸的泾溪与箬溪流域,滋养出了宜兴紫砂与长兴紫砂这两朵奇葩。其中,长兴因悠久的紫砂陶器制作历史、丰富的紫砂矿产资源、深厚的茶文化积淀与精湛的紫砂工艺而与宜兴这朵“姐妹花”并蒂同芳。
长兴地处杭嘉湖平原西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苏浙皖三省交界。东临太湖,西倚天目,山水清远,四季宜人。追溯长兴制陶的历史,可从和平狮子山、林城江家山、雉城台基山等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夹砂腰沿釜、红衣陶豆、夹砂陶鼎、黑衣陶杯、泥质陶罐等陶器中管窥端倪。林城龙山窑址时间跨越晚商至战国,在环太湖地区最早发现了这里烧制的西周印纹硬陶礼器。林城方山窑汉时“千户烟灶万户丁”,唐宋窑业几乎遍布长兴每一座陇岗,小浦光耀一带更是龙窑密布。至北宋时期长兴即与宜兴齐名,人称“南窑北陶”。宋以后,宜兴既在日用陶瓷产品上发力,又在紫砂工艺方面攻坚克难,进而打拼出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紫砂业;长兴紫砂一直在缸罐等日用陶瓷的打磨中用劲,艺匠们的紫砂情缘为长兴人柴米油盐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滋味。
长兴紫砂矿产资源与宜兴一脉相连,东起黄龙山,西至五通山,以光耀、合溪、白岘矿为最,量大质优。这些地方出产的紫砂泥,因其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被奉为上品。据载历史上宜兴紫砂原料许多也是来自长兴。长兴水口乡顾渚村有两宝:其一是当地出产的色泽带紫、其形如笋的紫笋茶,茶圣陆羽《茶经》中言之“野者上、紫者上、笋者上”;其二是有着“碧泉涌沙,璨若金星”之誉的金沙泉,《品茗》说“金沙水泡紫笋茶得全功”。沉睡于山体的冰冷紫砂矿泥,经过茶香的熏陶洗礼,在长兴紫砂艺人手里“脱胎换骨”,并成就了其与众不同的闲雅、端庄、自然、质朴、内敛、温和、敦厚的个性,紫砂壶因而被列为“世间茶具之首”。好茶配好水,再加上好器物,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成为今日长兴“品茗三绝”。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始作俑者是明人供春。民间有一传说:供春在金沙寺做伺读书童时,偶遇老僧制壶,忽然间来了灵感。于是,私下里挖缸中沉泥来仿,以寺旁古银杏树瘤为参照元素,捏制成带花纹的泥壶,即为供春壶。无独有偶,长兴水口乡迄今还保存着金山、金山村的地名,金山西南侧古寺院也有旧址遗存。
紫泥是长兴制作紫砂器物得天独厚的原料,天然俱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成分及矿物质。长兴紫砂挑选泥料、制作工艺和使用十分讲究。开采出的泥料需经露天摊晒松散,将其粉碎筛选出泥灰,再搅拌、处理后形成制坯用的熟泥。除所用水质要求极高外,工艺流传也格外繁复与严密,打泥片、打泥条、打上身筒、打上身筒封口、开口、理身筒、弯銴、围身筒、装銴、装嘴、做盖、成型打印等,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上世纪50年代,宜兴的谈寅媛和制壶名家蒋蓉的两个弟弟蒋淦春、蒋淦勤以及邵大亨的后代邵全章,先后移居长兴,为长兴艺术紫砂带来重要的影响。凭借着历史机缘以及悠久工艺传统,长兴紫砂实现了由日用器物向优雅壶艺的华丽转身。其中,蒋氏家族以坯为纸,描绘眼中的万千世界;吴氏兄弟吴宝根、吴宝华勇于探索紫砂材质与形制的极限;而邵全章之媳王平一的高徒叶亚琴,则创造性地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制作出象征长兴地质符号的“金钉子壶”。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精益求精的紫砂艺人的不懈努力,长兴和宜兴联袂为茶艺奉献出美妙体验。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