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讲堂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的大型系列公益讲座,每周邀请一位省内文艺界专家举办讲座。9月13日,山东艺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刘光做客大众文艺讲堂,与大家一起漫谈“瓷器绘画和紫砂刻绘”。
要说陶瓷,首先要分清陶和瓷的区别。陶和瓷最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原材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或矿土,瓷器需要特定的高岭土。二是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于瓷器,一般在1100℃以下,最低甚至达800℃以下。瓷器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甚至高达1400℃左右。由于以上两点,造成了陶和瓷坚硬度不同,透明度不同,釉料不同(分高温釉和低温釉)。
瓷器绘画和紫砂刻绘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因此今天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说起。
◆瓷器绘画
绘画与瓷器的结合,最早发生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的陶类器皿上。这是最早的陶瓷彩绘,是中国画的起源,也是陶瓷绘画的始祖。
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是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县出土的青釉水波纹四系罐。瓷器上的绘画,据载起于唐代长沙窑,开始引入国画艺术,其题材有人物、花草、动物、山水等。至清代达到一个高峰。特别是明清两朝皇家特别重视景德镇陶瓷生产,集中全国人才和物力,以保证皇家官窑景德镇陶瓷质量,使陶瓷艺术的发展达历史上空前的高度。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晚清时期一个优秀的代表群体。
此后,民间陶瓷基本处于一个民间匠人、艺人“复制”的时期,使瓷器绘画长期处于陶瓷艺术的附属地位。以至于景德镇民间艺人大量低层次瓷器绘画作品充斥全国各地市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销售,使真正的艺术绘瓷作品的推广和收藏受到严重冲击,这种现象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
至上世纪80年代,现代名家朱屺瞻、谢稚柳、林风眠、关良、唐云、陆俨少等介入瓷器绘画,为陶瓷绘画掀起一次小的高潮,特别是近些年来,画瓷高潮又一次兴起,越来越多的书法、国画名家尝试瓷上书画,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小窑”,甚至直接从景德镇引进技术和人才,有的直接从景德镇发瓷坯加工。还有一批酷爱瓷器绘画的画家,自己在工作室安装窑体,进行探索创作。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荣春天,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大批艺术格调非常高的瓷绘作品层出不穷,受到人民大众和收藏家的追捧热爱。
瓷器绘画形式多样,其中以青花瓷绘最富盛名,从唐至今盛行不衰。
◆紫砂刻绘
紫砂器皿的出现是中国陶器的一朵奇葩,它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东汉华佗《食经》云:“苦茶久饮,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饮茶自然讲究器皿,所以就产生了冲泡茶的佳器--紫砂壶。茶文化和紫砂壶艺术的发展,使紫砂壶成为中国文化人品位的一个代表符号。
紫砂刻绘中,应以紫砂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为历代各阶层所推崇喜爱。
画瓷界有“珠山八友”,紫砂史上名气最大的是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紫砂七老”。但在紫砂刻绘方面,据现存实物和记载,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名声最大的有陈曼生、朱坚等。他们尝试把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移植刻绘在紫砂壶上,使紫砂壶具备了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历史、金石、雕刻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陶器工艺品。因而受到历代各阶层尤其是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喜爱。特别是名家刻壶,更是备受推崇,甚至痴迷,历来就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
区分紫砂刻绘艺术的优劣,犹如品鉴一幅书法、绘画作品一样。一、首先从整体把握入手,先看器形和刻绘内容,刻绘形式是否和谐统一。二、看刻绘的格调、情趣、韵味是否高雅。三、看是否具备传统书法、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内涵精神。四、看刀法的质感和表现形式是否协调统一。
总之,紫砂器皿在艺术家眼中,是有性别、年龄、个性区分的有生命的灵物,刻绘之前,要仔细审度区分,以确定刻绘内容、刻绘形式和刀法。一件优秀的紫砂刻绘作品,从器形到刻绘形式、刻绘内容都应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